当前位置:详情

05

2021.05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黄楦槟跟师医案总(2020)
浏览:5208次时间:2021.05.05

1.患者王某,男性,35岁,“心悸半月”。患者半月前无诱因开始出现心悸,偶有烦躁不安,睡眠不佳,食欲减退,大便粘腻,小便调。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予以“稳心颗粒”口服,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转诊我科。

查体:舌红,苔浊,脉滑数。HR85次/分,律欠齐,偶可闻及早搏,约8次/分。

诊断:心悸

证属:痰热扰心

治法:清热,化痰,安神

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用:黄连5      茯苓15     法半夏8     炙甘草12

枳壳10     竹茹15     陈皮6       酸枣仁15

夜交藤15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心悸症状减轻,睡眠好,食欲可,大便仍粘腻。舌红,苔微浊,脉滑。

 药用:黄连5     茯苓15     法半夏8     炙甘草12

枳壳10     竹茹15     陈皮6       酸枣仁15

厚朴10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嘱其注意饮食起居,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平素可多食薏米,健脾胃清湿热。

     按: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喜食辛辣油腻食物,起居不定,日久脾胃运化失司,痰热内生,扰心,故见心悸,睡眠不安,大便粘腻。选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加大炙甘草的剂量至12克,现代研究大剂量的甘草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加酸枣仁、夜交藤安神定悸。二诊症状缓解,但大便粘腻,减去夜交藤,加厚朴化湿。现代社会,年轻人夜生活丰富,喜食辛辣油腻食物,故该人群的心悸证型多属痰热证。

    评语:痰热证引起的心悸,是心悸的常见证型,使用黄连温胆汤能取得很好效果。但也要注意饮食调护,尤其是年轻患者,喜食辛辣油腻食物,若诱因不去,病情容易反复。应注意对患者健康教育。

 

2.患者刘某某,男性,40岁,“反复口腔溃疡数月”。患者数月前开始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疼痛不适,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食欲不佳,睡眠欠佳。求治于口腔科,考虑“阿弗他溃疡”,予以口腔含漱液处理,症状仍反复发作。转诊我科。

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口腔及舌体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溃疡。

诊断:口糜

证属: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选:自拟方

药用:玄参10      生地15       麦冬15       沙参15

      玉竹10      石斛15       火麻仁15     甘草3

      女贞子15    旱莲草15     淡竹叶10     黄芩8

      黄柏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口腔溃疡明显好转,仅一处溃疡,疼痛明显减轻,口干缓解,大便通畅。舌质略红,少苔,脉细。

药用:玄参10      生地15       麦冬15       沙参15

      玉竹10      石斛15       火麻仁15     甘草3

      女贞子15    旱莲草15     淡竹叶10     黄柏5

          5剂,日一剂,水煎服

后随访,患者已口腔溃疡,无其他不适症状。

按:患者中年男性,工作压力大,时熬夜,加之饮食不节,喜食辛辣食物,导致阴液暗耗,虚火内生,发为口糜,故见口腔溃疡,疼痛不适。予以中药滋阴清热,效果佳。溃疡溃疡患者,多属热证,实热证患者不多,多为虚热证,常常夹杂湿邪。若辩证准确,方药对证,往往速效。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评语:口腔溃疡虽不是什么严重疾病,然而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疼痛不适,影响进食。西医无好办法。中医采用辨证论治,效果良好。常见病因为热、湿、阴虚,应根据不同病因处方。

 

 

3.患者陈某某,女性,35岁,“口臭1月”。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口臭,求治口腔科,未见口腔异常。求治消化科,查幽门螺杆菌阴性,予益生菌口服,未见好转。遂转诊我科。症见:口臭,口干口粘,食欲不佳,大便粘,精神稍疲乏。

查体:舌红,苔浊,脉滑数。

诊断:胃痞

证属:湿热中阻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化湿

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半夏8      陈皮6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3      豆蔻5       佩兰 10

          黄连5      苡仁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口臭症状好转,口干减轻,无口粘。

查体:舌红,苔微浊,脉滑数

药用:半夏8      陈皮6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3      豆蔻5       佩兰 10

          黄连5      苡仁15     枇杷叶10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无口臭,无其他不适,精神好。嘱其注意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

按:脾开窍于口,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腐气上逆,故见口臭。所以治疗口臭应从调理脾胃入手。该患者舌红,苔浊,脉滑数,中焦湿热之象。予六君子汤健脾化湿,加豆蔻、佩兰加强化湿效果,予黄连、薏苡仁清胃热。二诊症状减轻,仍有湿热之象,加枇杷叶清胃湿热。枇杷叶非只使用于清肺化痰,它对胃中痰热也有很好的效果。

评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腐气上逆,故见口臭。所以治疗口臭应重视脾胃的调护,脾胃功能正常,水谷能正常消化吸收,则口臭自除。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治疗。

4.患者金某,男性50岁,“反复头晕2月”。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昏沉不清醒感,精神疲乏,食欲不佳,无肢体偏瘫,无言语不利,无口眼歪斜,就诊于神经内科,查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予“银杏叶片”口服改善脑循环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转诊我科。症见:反复头晕,昏沉感,精神疲乏,口干口粘,食欲不佳,大便粘腻。

查体: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眩晕

证属:痰浊上扰

治法:健脾化痰,通络开窍

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夏8     白术15     天麻15     茯苓15

甘草3     陈皮6      豆蔻10     佩兰 10

川芎8     葛根15     石菖蒲1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晕改善,精神仍疲乏,无口干,口粘改善,大便尚可。

查体: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药用:半夏8     白术15     天麻15     茯苓15

甘草3     陈皮6      豆蔻10     佩兰 10

川芎8     葛根15     石菖蒲10   党参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头晕,无其他不适,嘱清淡饮食,规律生活。

按:“眩晕”乃中医临床常见病,究其原因无非“风”、“火”、“痰”、“虚”、“瘀”。然“痰”引起的眩晕最为多见,故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本患者反复头晕,昏沉感,精神疲乏,口干口粘,食欲不佳,大便粘腻。查体: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浊上扰之象。故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络,加用豆蔻、佩兰健脾化湿,川芎、葛根通脑窍,石菖蒲化痰。二诊头晕改善,仍疲乏,加用党参益气健脾。

评语:痰浊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因素,它导致的眩晕,患者常有昏蒙、不清醒感,精神常疲乏,临床可辨证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处方时可酌情加用活血通窍之品。

 

5.患者林某某,男性,78岁,“反复胸闷痛2月”。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平素服用“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近2月症状加剧,反复胸闷痛发作,求治心内科,加用“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银杏叶片”改善微循环治疗,症状无好转。转诊我科,症见:反复胸闷痛发作,疲劳时明显,精神疲乏,少气懒言,食欲差。

查体: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胸痹

证属:气虚证

治法:益气通络

方选:自拟方

药用:太子参30     黄芪30     党参15

      白术15       川芎8      丹参15

鸡内金10     麦芽3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胸闷疼症状改善,精神好转,偶有腹胀。

查体:舌淡,苔白微腻,脉细弱

药用:太子参30     黄芪30     党参15

      白术15       川芎8      丹参15

鸡内金10     麦芽30     砂仁5(后入)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胸闷痛发作,精神好。嘱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按:“冠心病”、“心绞痛”属中药学“胸痹”范畴。冠状动脉硬化、阻塞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重要机制,因而西药治疗,多在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殊不知活血化瘀过猛过久,会导致患者气虚,“不荣则痛”。本患者就是个典型病例。所以治疗予太子参、黄芪、党参、白术益气为主,稍佐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患者食欲差,予鸡内金、麦芽消食。二诊症状减轻,有腹胀,加砂仁行气消胀。胸痹的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受西医理论的影响,只是一味地活血化瘀,要注意气虚的情况。

评语: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是现代医学医学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常用药物,而且都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运用过久,患者可能出现气虚的情况,临床应重视补气治疗。

 

6.患者张某,女性,78岁,“头痛1月”。患者1月前无诱因开始出现头痛,呈空痛感,巅顶为甚。于神经内科查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予以“西比灵”等口服无好转。后转诊中医科,予以活血通络药物治疗,症状仍无好转。改求治陈老师处。症见:患者头痛,呈空痛感,巅顶为甚,腰酸腿软,食欲尚可,二便正常。

查体: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头痛

证属:肾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选:六味地黄加减

药用:山茱萸10     淮山15      熟地15      丹皮10  

茯苓15       泽泻10      杜仲15      牛膝10

川芎6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痛减轻,腰酸腿软症状,改善。

查体:舌淡,苔白,脉沉细

加用枸杞15克,加强补肾作用。

药用:山茱萸10     淮山15      熟地15      丹皮10  

茯苓15       泽泻10      杜仲15      牛膝10

川芎6        枸杞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头痛症状,偶有轻微腰酸痛,嘱其口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1月断后。

按: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多予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治疗。包括前面的中医医师,也是活血化瘀治疗。但该患者老年女性,头痛呈空痛,伴有腰部酸痛症状,属肾虚头痛。故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方药对证,故能取效。临床治疗头痛时,不可一味活血化瘀,只记得血瘀这一证型。要辨证论治。

评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有肾虚的情况,所以老年患者的头痛应注意辨识肾虚头痛,该证型头痛,常见空痛,而且伴有腰酸腿软的情况,选用补肾药物治疗为主。

 

7.患者王某,男性,70岁,“气喘伴水肿1月”。患者既往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近1月来气喘,双下肢浮肿,尿少。求治于心血管科,予“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今转诊我科。症见:气喘,活动时明显,双下肢浮肿,尿少,畏冷,腰酸。

    查体: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双下肢水肿。

诊断:喘病

证属:阳虚水泛

治法:温阳利水

方选:真武汤加减

药用:附子10(先煎)     茯苓15       白术15

      白芍10             干姜8        泽泻10     

车前子15           黄芪3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气喘症状减轻,下肢水肿改善。

查体: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双下轻度肢水肿

药用:附子10(先煎)     茯苓15       白术15

      白芍10             干姜8        泽泻10     

车前子15           黄芪30       葶苈子1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无明显气喘,双下肢无水肿。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结饮食。

按:患者气喘,双下肢浮肿,尿少,畏冷,腰酸,查体见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故考虑阳虚水泛,方选真武汤加减,加泽泻、车前子利水,黄芪补益肺气。二诊症状改善,仍有气喘,加葶苈子泻肺平喘。心衰、水肿病人,临床中西医使用西药利尿药,有时效果不好,尿利不出来,这时我们要注意,有无阳虚的情况,若是阳虚水泛,使用真武汤治疗往往能取得不错效果。黄芪不仅是一味补肺气之药,还有不错的利尿作用,气虚水肿的患者尤为适合。

评语:肾主水,水液代谢的正常,有来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若功能失司,则可见水肿。久病的老年患者,以及输液过多的患者,容易出现肾中阳气的受损,进而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治疗应注意温补肾阳治疗。

 

 

  1. 患者陈某某,女性,50岁,“反复心前区胀痛3月”。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改善反复出现心前区胀痛,求治于心血管内科,查冠状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予“黛力新”、“谷维素”口服,症状未见好转。转诊我科。症见:反复心前区胀痛,心情不好时明显,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喜叹息,夜寐不佳,食欲欠佳,二便尚调。

        查体:舌淡,苔白微腻,脉弦。

    诊断:胸痹

    证属: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行气

    方选:柴胡舒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8      白芍15      川芎6      枳壳10

    陈皮6      甘草3       香附10     酸枣仁15

    合欢皮15   夜交藤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心前区胀痛症状减轻,夜寐改善,食欲不佳。

    查体:舌淡,苔白,脉弦。

    药用:柴胡8      白芍15      川芎6      枳壳10

    陈皮6      甘草3       香附10     酸枣仁15

    合欢皮15   夜交藤15    炒麦芽3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嘱其调畅情志,多参加社交活动。

    按:患者更年期女性,反复心前区胀痛,心情不好时明显,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喜叹息,夜寐不佳。查体: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故辨证“肝气郁结”,选“舒肝散”加减治疗。方中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安神促眠。二诊,食欲不佳,予加用炒麦芽30克,既可消食,又可疏肝,一药两用。这种证型的胸痹,应注意对患者进行思想开导,让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病情的改善。

    评语:更年期的女性,由于内分泌的失调,容易出现各种症状,胸闷胸痛是其常见的症状,这种胸痛要嘛发作时间很短,数秒钟,要嘛发作时间很长,数小时,甚至全天如此。治疗应予疏肝解郁为主,柴胡疏肝散时常用的方剂。

     

    9.患者赖某,男性,75岁,“反复头晕1月”。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1月前无诱因开始反复出头晕,不清醒感,精神疲乏,少气懒言,肢体倦怠,血压波动在165-185/90-110mmHg,求治于心血管内科,先后两次调整减压方案加强降压,血压仍高,头晕症状仍无改善。遂转诊我科。症见:反复出头晕,不清醒感,精神疲乏,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食欲不佳,大便溏。

    查体:血压170/100mmHg,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眩晕

    证属:气虚湿阻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15      茯苓15      白术15      扁豆10

    陈皮6         山药15      甘草3       莲子15

    砂仁5(后入) 黄芪30      太子参2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西药降压方案同前。

    二诊:患者头晕改善,精神好转,大便正常。

    查体:血压150/90mmHg,舌淡,苔白,脉弦细

    党参15        茯苓15        白术15       扁豆10

    陈皮6         山药15        甘草3        莲子15

    砂仁5(后入) 黄芪30        太子参20     川芎6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头晕,精神可,血压130/80mmHg

    按:“高血压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常常有头晕症状。该患者血压明显增高,头晕,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气虚湿阻明显。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加用黄芪、太子参加强补气作用,方证对应,故能取效。许多人认为补气药有升压作用,不敢运用于高血压病患者。然而忽视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临证的精髓。只要辩证对,就大胆用。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补气后患者的微循环能改善,可能有减压作用。

    评语:临床高血压的患者,以西药治疗为主,中药在治疗高血压存在降压力度不如西药,无法长期口服的劣势。然中药也有它的优势,在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改善方面,中药要优于西药。有些顽固性高血压,西药治疗不理想时,中药往往能取得不错效果。

     

     

    10.患者罗某某,女性,60岁,“口干、多饮2月”。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数年,长期规律服用降糖药。近2月来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症状,空腹血糖波动在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11-15mmol/L,予以调整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内分泌科医师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有思想顾虑,拒绝注射胰岛素治疗,转诊我科。症见:口干,多饮,多尿,睡眠不安,精神稍疲乏。

        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消渴

    证属:气阴亏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选:玉液汤

    药用:淮山15      黄芪20     葛根15

    天花粉10    知母10     五味子8

    鸡内金10    太子参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西药降糖方案同前。

    二诊:患者口干、多饮症状改善,精神好转,空腹血糖波动在7-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9-12mmol/L

    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

    药用:淮山15      黄芪20     葛根15

    天花粉10    知母10     五味子8

    鸡内金10    太子参15   石斛1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明显口干、多饮症状,精神好,空腹血糖波动在5-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8-10mmol/L。嘱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

    按: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多与气虚、阴性、湿热有关。本患者口干,多饮,多尿,睡眠不安,精神稍疲乏,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故气阴亏虚明显。予以玉液汤益气养阴,并加用太子参加强作用。经治后血糖下降,症状缓解。中药的降糖力度虽不如西药猛,然辩证准确也能取得很好效果,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要优于西药,且不容易反弹。

    评语:“糖尿病”属于中医药“消渴”范畴,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临床辩证准确,处方用药,不仅有降糖效果,在改善临床症状上要优于西药。

     

  1. 患者周某某,男性,30岁。“低热1月”。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137.5℃,无恶寒,无胸痛咳嗽,无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于多科,常新冠肺炎核酸、肺部CT、腹部彩超等许多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对症处理,体温无下降。转诊我科。症见:低热,精神疲乏,食欲下降,大小便正常。

        查体:舌质红,苔浊,脉滑数。

     诊断:发热

    证属:湿热内蕴

    治法: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选: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蔻仁10    苡仁30     厚朴10

    半夏8     通草2     滑石20     淡竹叶10

    柴胡15    青蒿1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体温有下降波动于37.137.3℃,精神仍疲乏,食欲不佳。

         查体:舌质略红,苔浊,脉滑

     药用: 杏仁10    蔻仁10    苡仁30     厚朴10

    半夏8     通草2     滑石20     淡竹叶10

    柴胡15    青蒿10    苍术10     麦芽30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4日无发热,精神好,食欲正常。嘱其清淡饮食,多食用淮山,薏苡仁。

    按:发热是临床常见症,人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无数疾病会引起发热,现代医学若查不明原因,则治疗无从下手。这时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湿邪为病,病势缠绵,而且常夹热邪。本患者典型的湿热内蕴之象,使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化湿,加柴胡、青蒿退热。二诊体温下降,仍疲乏,食欲不佳,加苍术健脾化湿,麦芽消食。三诊体温已正常。

    评语: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发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湿热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常见低热,热势缠绵,治疗可选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化湿,往往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12.患者叶某,女性,36岁,“咳嗽半月”。患者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求治呼吸科,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生素及止咳化痰治疗,已无发热、咽痛,但咳嗽咳痰症状无明显好转。求治我科。症见:咳嗽咳痰,痰黄白,质粘,口中粘腻不爽,精神稍疲劳,食欲欠佳,二便尚调。

    查体:舌质红,苔浊,脉滑数。

    诊断:咳嗽

    证属: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选:自拟方

    药用: 杏仁10      前胡10       桔梗10

    紫菀10       百部 10      半夏8

    陈皮6        浙贝10       枇杷叶15

    3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口中仍粘腻不爽。

         查体:舌质略红,苔浊,脉滑。

         药用:杏仁10      前胡10       桔梗10

    紫菀10       百部 10      半夏8

    陈皮6        浙贝10       枇杷叶15

    苡仁30

    3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嘱慎起居,节饮食。

         按:患者感受外邪,加之饮食不节,痰热蕴肺,肺气不宣,发为咳嗽咳痰。

    舌质红,苔浊,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故予中药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二诊症见,但口中仍粘腻不爽,加用薏苡仁健脾清热化湿。三诊已无明显不适。

         评语:咳嗽临床多见,然有些咳嗽治疗颇为棘手,故有“名医不治嗽,治嗽名声臭”之说。咳嗽的中医治疗,一方面要注意清除痰、热,另一方面要注意宣肺,肺的宣肃正常,咳嗽自除。

     

         13.患者庄某某,男性,40岁,“胃脘部疼痛1月”。患者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1月前开始出现胃脘部疼痛,呈胀痛,食后尤甚,求治消化内科,予以“达喜”保护胃粘膜,“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蠕动,症状无明显好转。遂转诊我科。症见:胃脘部疼痛,呈胀痛,食后尤甚,食欲差,二便尚调。

    查体:舌质淡,苔浊,脉弦。

    诊断:胃痛

    证属:气滞湿阻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方选:香砂六君丸加减

    药用:木香5        砂仁5(后入)      半夏8   

    陈皮6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3              麦芽30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症状较前改善,食欲有好转。

    查体:舌质淡,苔微浊,脉弦。

    药用:木香5        砂仁5(后入)      半夏8   

    陈皮6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3              麦芽30

          苏梗10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胃痛症状,饮食正常。嘱注意清淡软质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按:患者饮食不节,日久损伤脾胃,中焦健运失司,湿邪内生,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发为胃脘部疼痛。舌质淡,苔浊,脉弦。为气滞湿阻之象。选香砂六君丸加减治疗,方药对证,效果明显。

    评语:慢性胃炎患者众多,临床以痛、胀症状多见,西药调节胃蠕动药物往往效果不理想,中药整体辩证治疗,效果明显。处方上应注意健胃、理气、化湿,香砂六君丸是临床常选用的方剂,效果理想。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