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4

2024.09

李灿东教授临证案例——“瘿病”
浏览:79次时间:2024.09.24

姓名:欧某某,女,42岁。


初诊时间



2019年03月24日初诊。


主诉


颈部肿大4年余。

现病史


4余年前颈部肿大,未予重视,5月前自觉上症加重,于外院查颈部彩超示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为行进一步治疗,今来就诊。

辰下症见:颈部肿大,右颈部可触及一结块,大小约0.5cm×1cm,质软光滑,活动度好,随吞咽上下活动,伴胃脘胀闷,多食加重,嗳气得缓,时觉有痰,尚易咳出,色黄质稠,烘热汗出,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纳可寐差,夜寐易醒而多梦,大便溏结不调,小便尚调。舌尖稍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月经史


12岁初潮,4-5/28-30天,LMP:2019年03月09日,经量稍多,颜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

辅助检查


(2018-11-28 福州某三甲医院)甲状腺彩超:1.甲状腺增大,回声增粗不均伴血供稍增多。2.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TI-RADS 2类)3.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可见。甲功、促甲状腺受体抗体:正常。

中医诊断


瘿病(肝郁血虚脾弱,兼内有郁热证)


治法


疏肝健脾养血,兼清郁热

处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6g   栀子6g      柴胡10g    白芍12g 

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15g    白术12g 

当归10g     丹参15g    牡蛎20g先煎

海藻10g     昆布10g

×12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二诊


 2019年12月21日。药后嗳气、急躁、烘热汗出较前改善,咳痰减少,仍觉口干口苦,脐周时痛,食硬物易胀,睡眠困难,面色黯淡,二便尚可,自8月“上环”后腰酸、带下色黄。舌偏红,苔腻微黄,脉细,颈部包块柔软。效不更方,于前方加生姜3片,续服12剂,煎煮法同前。药后诸症尽减,气郁非一日而成,当缓缓图之,服药50剂,复查颈部肿块未见增大,身轻体舒,病自安矣。 


体会


体会:患者颈前肿大实为甲状腺肿大,病位在颈,《说文》有:“瘿,颈痛也”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瘿病”的范畴。《诸病源候论·瘿候》云:“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提出此病发生与情志因素及地域环境相关密切。而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属木,性条达,主疏泄,其性躁易怒伤肝,致使肝失条达,津液循行及输布均有赖气的统帅。气机郁滞,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木郁乘土,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故见胃脘胀闷,多食加重,嗳气得缓;福建地处沿海,湿气颇盛,久居亦受其气,况脾为生痰之源,患者肝旺乘脾,脾运失健,则痰湿内生,随肝气上逆于咽喉,故咳痰;肝脾不调,疏泄不利,可见大便溏结不调;久郁化热,故见痰色黄质稠,口干口苦,热扰心神,则寐浅梦多;邪热破血妄行,故见月经量多鲜红。

辨其证属肝郁血虚脾弱兼内有郁热,故吾师予丹栀逍遥丸为主方,以疏肝健脾养血,兼清内热,去生姜、薄荷减发散之力,易陈皮、半夏强行气以化痰,又加海藻、昆布、牡蛎加强软坚散结之功。方证相合,方有成效。

启发: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多见于女性。《外科正宗·瘿瘤论》载:“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认为瘿病是由气、痰、瘀搏结而成,《杂病源流犀烛·瘿瘤》亦提出本病的病变过程:“瘿瘤者,气血凝滞、年数深远、渐长渐大之”,以上可明气滞痰凝乃本病核心病机。因此,预防该病最关键在于日常保持情绪稳定,宽心定息,与世无争,自无痰气留扰,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