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1

2019.12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谢文艳师承作业经典学习心得读后笔记(第二年)
浏览:2794次时间:2019.12.11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学习心得

第五批全国师承班  谢文艳  62012267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中医治疗注重辨证,从总体把握人体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状态,把人体的阴阳失调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而历久弥新,是制病的利器。但随着相对西医微观“病”的认识,有时不免笼统。如病毒性心肌炎颇类热病之劳倦证,肠癌早期有似慢性痢疾,如不结合辨病,进一步诊察,就会出现误诊,也妨碍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早在1962 年,朱良春先生就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并就此撰写专文,发表于《中医杂志》,表现了一位临床医家的客观眼光。关于怎样处理好辨证与辨病之间的关系,他精辟地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对西医已经明确诊断的病,同样要认真辨证,如果仅辨病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毁掉中医学。如先生曾治一位纺织女工,其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肺部),前医曾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迭治乏效。根据月经闭止,每月咯血五六日,颤红掌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等见症来分析,断其病本在肝肾,累及冲任,缘水不涵木,气火冲激,冲气上干,损伤肺络使然,他及时采用滋肾养肝,清肺凉血,调理冲任之剂,连进十剂,月经即循常道而行。可见肯定或否定“病”和“证”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索临床诊治的规律,才能相得益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只是一味强调辨证时,常常出现主证抓不准,一病多方,疗效不佳。又如“高血压病”早期常无症可辨,无药可施,不能早发现,早诊治。如只偏颇辨病,就无法发挥中医之优势,使中医走向西化、僵化。临床不乏一律均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以治感冒,一见“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病患者就投以清化湿热之药,凡是腰腿痛患者只要有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证据就建议手术或牵引,甚至临床将所见病菌或“病灶”进行清除或切除手术后,不但未能解决原有症状,反而徒添新症。殊不知此“病”未必引起彼“症”,或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易经》学习心得

第五批全国师承班  谢文艳  62012267

 

《易经》,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成年人,应该说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遇到它:不论是中学语文课里的“四书五经”文学常识,还是平时生活中的问卦,求医,堪舆(风水),择日……都可能接触到它的冰山一角;但真正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对我个人来说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通过学习,才发现《易经》的乾坤之大远非原来自己所能想象的: 

周易冠群经之首,因为其它的经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的,它是诸子百家之首,它“人更三圣”(伏羲创造了八卦图,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为《易经》写了《十翼》),“世历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伏羲八卦图这部无字天书,是一画开天,经受了七千年的岁月考验,它由数字与字母组成,而现代的计算机也是由数字01组成,身为后人,既引以为傲,更是惭愧不已——信息如此丰富的今天,却无法诞生能与这些古人匹敌的人杰。

《易经》是先秦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它的作用是让人们认识并实用自然规律。《易经》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皆从八卦演变而来,它变幻莫测,颇具神秘色彩,其实这正是自然界既变化无常、又遵循一定规律的真实反映。

学到荀子的“善《易》者,不卜”,方知需卜者,尚非“善《易》者”。许是真的“善《易》者”均已按道而行,知变在前,料事于先,水到渠成,成竹在胸,无需再卜矣。

在这高山仰止的经典前,想要精通,定是不可企及的了;不过即使仅是浮光掠影,已是让自己两腋生凉风,收获不少了。现就不揣浅陋,将自己的点滴心得汇报如下。

  1. 《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有直接的影响

    中医是一门哲学医学,其本质基础应是《易经》,其阴阳、五行以及内涵的卦模型都是“医易合源”的最好体现。《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应是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反映了《黄帝内经》对《易经》阴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的方式是彼此消长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易经》在三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中体现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被《黄帝内经》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盛衰消长原理,认为经气在人体中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行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性盛衰开合进行取穴,这也是《黄帝内经》生物钟原理及干支纪时的发挥。虽然《易经》64卦中,在表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见解,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其实中医的“气”,以广义的气本身就包括了“实体”和“场”两方面。尽管阴阳学说不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猜测和神秘的色彩,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

  2. 《易经》对诊疗疾病具有指导性作用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疗,可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易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

  3. 对个人的其他影响

    通过学习,个人觉得《易经》之道,对为人,治学,格物致知,认识疾病,正确行医准则的树立,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它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层面的指导;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求真的方法,大道中有小法,小法中蕴含大道。祖国的中医,如能按易之道,摒弃形式,撇去虚假,放下功利,求真务实地做好研究与实践,那么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当远在今天的西医之上,中医何至于式微成今日这般模样!

    世界在变,人在变(总体进化中包含着局部的退化),病人的病也在变。医人,尤其是中医,更是需在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今人的学习工作、饮食休养等各种生活因素来进行诊疗,绝不可一味泥古,简单搬用古书、古方。也许,时下的“与时俱进”,是对易的现时代阐释和对易后的应对策略吧。

    高山景行,且仰且行  

    --读《论语》心得

    第五批全国师承班  谢文艳  6201226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自小就学过《论语》中的这一些章句,可一直也未曾真正看完《论语》全书,更不用说系统全部阅读了。此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也算是个人《论语》学习开始启蒙了。

    通过典籍、老师点拨和各种相关资料的学习,着实让自己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强烈感觉。现将所说所了解的一些粗浅认识整理如下。

    《论语》以记言为主,首创了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20篇。儒家创始人孔子(丘)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据有关统计,在《论语》中,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核心内容应是仁、礼、忠、信。“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礼,基本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准则。当然还有法,但法也是由礼出。“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充当不止一个的社会角色,如果不知道自己所任社会角色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行为当如何,当然就无法自立于社会。礼能创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社会上每个人都按照礼所示相应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行事,整个社会,上下尊卑,各有所序,各有所司,井井有条,安定和谐。若有矛盾,大家依礼为准,达成共识,矛盾也就消除了。这样,社会自然就容易治理了。故云: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又云: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礼能明示行为规范。行为必须有个规范,有个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礼就是这种规范,或云标准。人们的行为,从各种典礼一直到举手投足,都要依礼而行。例如,恭敬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恭敬就显得卑下,不够恭敬又显得傲慢。那么,怎样才算恰到好处的恭敬?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以礼为标准。今人常说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以什么为标准?也是以礼为标准。当然,古今之礼,大有差别。《泰伯》中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无疑都是美德,但如果失去了礼的规范,这些美德就会成为缺点。因此,孔子云: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有文饰作用。一个人本质很好,心地善良,清纯无邪,这当然是不错的。如果他对待人接物、周旋应对等种种礼节一无所知,不知怎样跟人交往、合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正如质地极好的物品未加文饰,还不能称完美。因此,对一个人来说,礼还有文饰的作用。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的回答中就有“文之以礼乐”一条。孔子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质虽美,但还有待于礼的文饰。现代社会中的公关礼仪,不就是一种“文饰”么? 

    孝、悌、忠、信、智、勇、恕,教与学,为政,哲学……甚至在饮食养生方面,《论语》都有所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不食,不多食……食不语。”据考证,孔子的寿命达七十多岁,在当时称得上是高寿了,应该与他的饮食观不无关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要求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越精致、精细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要吃;食物变色难看的也不吃;食物气味难闻的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吃鸭子,鸭子一定要烤着吃,因为鸭子是属于寒性的,烤鸭子可以把它的寒凉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而鸡是不可以烤的,因为鸡是属于火性的,所以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进行烹饪的食物,吃了之后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不时不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都不要吃。因为食物有自己的属性,饮食就要顺应四时,不合时宜的饮食不但不会为身体补充营养,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帮助除去体内的暑气,防暑降温;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则会助长体内的寒气,使身体受损。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说在烹饪的过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这不是说孔子对饮食挑剔,而是考验一个厨师做事的态度,如果他连食物要切成方的,还是长条的都搞不清楚,做不好,那做其他事情也必然会漫不经心,不负责任。这样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又怎么能放心食用呢?
      “不得其酱不食”,是说调味品配伍不恰当的食物不要吃。古人非常讲究配伍的原则,就像中药一样,哪几种药配在一起疗效最好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认为调味品也是一样,调味品只有配伍得当,做出来的饭菜才会鲜美可口,让人食欲大增,促进胃肠消化……

    《论语》一书内容确实博大精深,虽然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但其本身仍有很多积极的一面,对今人的治学、社会和谐、职业道德等等均产生很大影响,有选择地取其精华而用之,当受益无穷。其为高山,吾自仰之,其为景行,吾自行之,且仰且行,虽不能至,吾亦乐之、当上下求索之。

     


    读《伤寒论》桂枝汤心得

第五批全国师承班  谢文艳  62012267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桂枝汤由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因其配伍巧妙,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等功效。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桂枝味辛,性温,阳也。有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化湿利水之功效,尤能助心肺之阳。其归经入心、肺、膀胱。如临床常用之五苓散,因配伍桂枝助膀胱之气化功能,五苓散才能起通调水道的作用。概括其功用,具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六大功效。杭芍味酸,性寒,阴也。取味酸能收敛营阴(即止汗、止血、止津液耗散),性寒能入营,具补血、平肝、止痛之效。生姜味辛辣,性温,发散风寒,温中止呕,配桂枝增强助卫阳,解肌表,除外邪之功。二者合用为姜桂汤,辛甘化阳,以调周身之阳气。大枣昧甘,性温,配芍药补营阴,二者配伍,酸甘化阴,以滋周身之阴液。甘草昧甘,性平,通行十二经,有护卫中气,调和诸药,安内攘外之功。配桂枝为桂枝甘草汤,能温补心阳;配芍药为芍药甘草汤,能和营养阴,舒挛止痛。总之,从桂枝汤的两味主药来看,桂枝辛温.助卫阳发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两药相合,在于通过桂枝助卫阳、发汗之功,使外邪随汗而解,通过杭芍的助营阴止汗之功,保护营阴不致被再度损伤。二者配合是发汗之中寓敛汗之旨,既发汗,又止汗,既矛盾,又统一的作用,揭示了营卫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桂枝汤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之和剂。前人所谓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论,颇符合临床实践。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温中补虚: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合用,并配以生姜、甘草、大枣安中和胃之品,使全方不仅有和脾胃、燮阴阳、益气血之功,更合温中补虚之良效。《伤寒论》中桂枝汤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客”不可用之;三为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之所以禁用,大体不脱桂枝汤的温中补虚之功。

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皆以桂枝汤为底方。用以治疗虚劳诸疾,即是取桂枝汤温中补虚之明证。若桂枝加入血分药则转而调血治血。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证为血虚而寒逆,方则可视为是桂枝汤加味而成(当归、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草、细辛)。《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第9条的温经汤(当归、阿胶、川芎、桂枝、芍药、生姜、甘草、人参、吴茱萸、半夏、丹皮、麦冬),以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崩漏证,亦可看作桂枝汤加用血分药而来。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之方,大约26首之多。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栝楼桂枝汤用以解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补阳;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汤、温经汤用以调血治血;新加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黄芪五物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以治水气病。由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之用,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仲景将其加减变化,所涉甚广,然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加减变化,关键在于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之情。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