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7
医 案
指导老师: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时间:2020.3.20 地点:门诊中医科
卓xx 女 27岁
初诊:反复头痛8年余,加重2天
反复休息不佳后出现右侧前额胀痛,不敢睁眼,伴呕吐,恶寒、汗出,无头晕、发热,多于午后出现,可持续整夜致睡眠欠佳,二便调。
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偏头痛
查体: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可见芒刺
方药:川芎6 荆芥10 防风10 薄荷6
白芷12 夏枯草10 黄芩10 陈皮 6
姜半夏12 元胡10 藁本10 细辛3
×4剂
复诊:头痛缓解,头颈部酸重不适,
查体: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川芎6 荆芥10 防风10 薄荷6
白芷12 夏枯草10 黄芩10 陈皮 6
姜半夏12 元胡10 藁本10 细辛3
丹参15 蔓荆子15 郁金10
×4剂
按:头痛一证首见于《黄帝内经》,头痛在现在临床中非常常见,现代人生活、工作、学习、精神压力的增大,头痛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头痛主要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疼痛,疼痛性质及程度不定,可单一出现,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由情绪、劳累、失眠引起,在排除五官科疾病导致的头痛外,临床多以外感、内伤头痛划分。外感头痛多伴随外感表证出现,普遍意义上说的头痛则是内伤头痛。该病男女均可出现,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3:1,但男性头痛较女性更为顽固。
《临症指南医案·头痛》 曰:“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若阳气滞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上逆作痛。”病位在头窍,清阳之府,易受风邪侵袭,《症因脉治》曰: “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闽地多湿,湿性粘滞,缠绵不愈,困阻清窍则头痛缠绵不愈反复发作。该病虚实夹杂交错,实证为主的头痛多因气火(肝阳上亢)、湿、风导致,虚证则有血虚、气虚、阴虚等。无论何种病因,均可配伍蔓荆子对症止痛。川芎茶调散常用来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行气祛风止痛,古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善入少阳、厥阴两经;羌活疏风散寒止痛,善入太阳经;细辛散寒祛风,善入少阴经;白芷疏风散邪,善入阳明经;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其辛凉之性还能制约风药温燥之力,防止耗伤津液,善入阳明经;防风防御一切风邪;甘草调和诸药;服时用清茶调服,取其苦凉轻清,制约全方辛温之性。
后世医家将其转化为汤剂,而去清茶,对症配伍清热药物,如黄芩清热。头位在上,引经药物犹如现代医学的“靶点”,引导药物直达病灶。自《内经》起既有引经药理论,引经药对提高临床疗效极为重要,根据经络、脏腑理论选择正确的引经药物,头痛治疗事半功倍。临床上再根据病人的头痛症状、舌脉,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加用如蔓荆子等药物对症,收效良好。如患者性情急躁易怒,头痛发作时常伴恶心欲吐症状,加用钩藤清热平肝熄风; 加白芍既平抑肝阳又柔肝止痛,且能防羌活、白芷等辛温伤血;病久恐邪入经络,加炒僵蚕搜风通络,则效果显著。
陈教授认为,临床中“头痛”一病并非只由单一病理因素导致,大多属于风寒湿夹杂,虚实错杂,且疾病在人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部位并非一成不变,既可发生于五脏六腑。或发于上,或发于下。用药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日常调摄作用不可小觑,避风、湿,保持情绪稳定,发作期忌食辛辣刺激等减少发作,对患者治疗信心亦可增强。
指导老师批阅: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