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6
月 记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中医诊治热证有多种方法,并非一味见热退热,而是治病求本,以证为本、为指引选方。退热法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和推拿等多种退热方法,历代医家也多有表述与总结,今对此进行回顾梳理,以备临床。
从退热的方法来说,就包含有发汗退热法、调和营卫退热法
、清气退热法、通便退热法、催吐退热法、和解退热法、表里双解退热法、清化退热法、清营解毒退热法、舒郁退热法、祛瘀退热法、消导退热法、截疟退热法、滋补退热法,而本质还是在于寻找病因。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发热,临床上最常用。一般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就是把有发汗作用的辛味药物里兼有温性或凉性的药物,取其发汗中有祛寒或清热的功效。应注意鉴别风寒风热,同时还应警惕寒包火、燥邪、湿邪、疫毒所致之发热。
调和营卫退热法适用于伤风发热。卫分受了风邪,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要病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其实质也是解表,配合调和营卫治疗。秦伯未老先生认为对于偏向阳气虚弱,平时畏冷,疲劳后微有低热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的治则,常用桂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或当归之类,效果良好。
清气退热法分别适用于气分热证。不能使用发汗,汗后有阳亡阴竭的危险;也不可早用养阴,防止阴遏阳伏的病变。要是采用微辛甘寒的药物,固津液,缓缓透泄热邪。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清热和通便双解,对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多可收效。
催吐退热法目前使用很少,对于正气不足者,更应慎之又慎,因此现在临床中的应用明显已经很少见了。更常使用的是和解退热法。用于少阳证。发热证中有忽寒忽热,一天内可以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所说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再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驱邪。代表方剂除了小柴胡汤更有藿香正气散。凡是具有安内之力及攘外之能的,都属于和解的范围。半表半里以和解法,表里同病当以表里双解的方法,疏表清里或汗下同用。综合来说,代表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凉膈散。
清化退热法主要是用于湿热证,发热证中最常见的湿温病,治疗时如剥茧抽丝,去了一层,又来一层,治疗湿温必须清热化湿兼顾,并考虑湿邪偏胜或热邪偏胜,斟酌轻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疏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分解病势。三仁汤作为代表方剂长夏“感冒”症状,藿朴夏苓汤也是临床常用方,但忌见热清热,会令湿邪更加凝滞。
不同病因导致的发热,应选用不同的方法,用于温邪或温毒或伤寒化热传入营分发热,须用清营解毒。清营和清气是退热中的两个重要治法,应该清气而早用清营,反使邪郁不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亦使邪热燔灼滋变。舌尖红是邪入营分的代表性表现,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紫雪丹都是代表方剂。清营解毒并不专恃凉血,因为邪入营分大多由气分传入,已经传入营分之后犹可望其转入气分,如果一派凉血清血,反使愈陷愈深。当然,这是指一般而言,倘若热势深入营分,甚至动血,只需凉血清血,无需再用清气。临证需要细心辨证。如大头瘟证,初起发热微恶风邪,数天后即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宜普济消毒饮。薄荷、柴胡、牛蒡清泄风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板蓝根等重点泻火清营解毒。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压力增高,内分泌紊乱、精神状态不佳等发病率升高了,其实古人就曾提出注意“郁证”致病。郁证发热,在原因以七情为主,在内脏以肝胆两经为多。症见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舒畅即觉浑身烘热,伴见急躁、恼怒、头胀、耳鸣、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症。治宜舒畅肝气而散热邪,用化肝煎。郁证发热大多病史较长,体力较弱,尤其发热起伏不定,能使气血暗枯,而且亦能成为虚劳。此时不宜苦寒泻火,亦不宜滋腻峻补,当用微苦泄热、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宣通以散郁。叶天士医案里曾说:“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以阴柔,亦和法也。”他常用生地、天冬、白芍、阿胶、女贞子、丹皮、郁金、薄荷梗、钩藤、夏枯草、橘红之类。
因为现今临床西药干预较多,热型不如以往典型,但临床辨证仍应注意细细辨别病因,不可单纯见热退热。治病求本,细心甄别病因,细查病机变化与转变及时调整用药是医者应不断加强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