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水教授治疗胆石症经验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 结石的疾病。其成分由胆固醇、胆红素、钙盐及混合 型结石等 所 组 成。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结石的部 位、是否造成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因素。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本病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0%~15%,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好 发 于 40~60岁人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饮 食 结 构 的 改 变,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与大小,尤 其与是否造成梗阻和感染关系密切,如无梗阻或嵌 顿者,大多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 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或便溏等症状,或由 胆囊结石引起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一旦发生梗阻, 容易诱发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纳差、 黄疸、发热寒战、脉速,重者可出现休克。饮酒、饱 餐或油腻食物、受凉和劳累是常见的诱因。
本病在祖国 医学中属于“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发病原因可能与情志、 饮食、 劳累 等关系密切。 胆为中清之腑, 胆附于肝, 与 肝脏相表里, 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当 情志失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 素发生时, 就会导致肝失疏泄, 胆汁中清不降, 湿热郁结、久蕴不化, 进而胆汁淤结不畅、 煎熬胆汁、 聚而为石。
陈老师治疗胆结石强调:
1.重视疏肝利胆
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疏泄,胆汁则通利,不会蕴聚胆囊,而下降于肠腑,助于运化。若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郁结,日积月累,久经煎熬而成结石。所以治疗胆石症,一定要重视调节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说疏肝利胆是最基本的治疗。临床可选用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等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药物。
2.重视健脾
脾主运化,其气机通畅,则水谷精微输布五脏六腑,若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湿浊内生,凝集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
痰浊与气血搏结,亦可致本病。另外,肝主疏泄,胆石症患者常常肝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木不疏土,会出现脾胃系统的症状。所以,胆石症治疗过程中,应使用健脾药物。如陈皮、白术、茯苓等。
3.选用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
根据临床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对胆石具有溶解作用,临床处方时可以选用。
4.重视饮食调护
胆石症临床发作与饮食不慎有很大的关系,常见于油腻饮食或饱餐后 诱发,因此饮食调控很重要。限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饮食规律,重视早餐:胆石症的形成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密切相关,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如果得不到及时排泄会诱导结石形成,尤其是肝脏整夜的分泌后,没有早餐饮食的刺激排泄,不利于预防控制胆石症。避免酒等刺激食物和过饱的饮食。味道浓烈的食物会刺激胆道的运动,容易诱发胆石症的发作,例如酒,煎、炸食物等。过饱饮食会刺激奥迪 括约肌的运动,加重胆、胰的工作量,诱发胆石症的发作。多吃一些利胆和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菠菜、青笋、南瓜、莲藕、番茄、胡萝卜等,维生素A丰富,又有一定的利胆溶石作用。
验案:
患者孙某某,女性,70岁。
右上腹闷痛不适半年。
患者近半年反复右上腹闷痛不适,无恶寒发热,无黄疸,无腹泻。查上腹部彩超示:胆囊多发结石,大者1.2cm×1.1cm。求治我科,精神尚可,食欲不佳,大小便正常,睡眠可。
查体:舌红,苔浊,脉弦。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
诊断:胁痛
证属:肝胆湿热
方选:自拟方
用药:
茵陈15 柴胡8 白芍15 郁金10
元胡10 川楝10 白术15 茯苓15
陈皮6 佛手10 香附10 甘草3
鸡内金10 海金沙10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右上腹已无明显不适,食欲可,精神好。
查体:舌红,苔微浊,脉弦。右上腹无压痛,无反跳痛。
诊断:胁痛
证属:肝胆湿热
方选:自拟方
用药:
茵陈15 柴胡8 白芍15 郁金10
元胡10 川楝10 白术15 茯苓15
陈皮6 佛手10 香附10 甘草3
鸡内金10 海金沙10 金钱草15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精神好,无诉不适,复查彩超:胆囊内见少许点状结石。嘱其规律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定期复查肝胆彩超。
评语: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西药目前治疗效果不理想,许多患者又畏惧手术治疗,所以经常求治我们中医科。本病湿热证多见,处方选药时应注意清湿热,疏肝利胆,另要注意饮食调护,应教导患者,规律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