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记
指导老师: 继承人: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补肾法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粘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受现代医学的影响,许多中医医师多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即便是面对老年患者,亦是如此。忽视了老年患者天葵渐衰,肾精不足的情况。肾虚头痛: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宜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病案:
患者张某,女性,78岁,“头痛1月”。患者1月前无诱因开始出现头痛,呈空痛感,巅顶为甚。于神经内科查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予以“西比灵”等口服无好转。后转诊中医科,予以活血通络药物治疗,症状仍无好转。改求治陈老师处。症见:患者头痛,呈空痛感,巅顶为甚,腰酸腿软,食欲尚可,二便正常。
查体: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头痛
证属:肾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选:六味地黄加减
药用:山茱萸10 淮山15 熟地15 丹皮10
茯苓15 泽泻10 杜仲15 牛膝10
川芎6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头痛减轻,腰酸腿软症状,改善。
查体:舌淡,苔白,脉沉细
加用枸杞15克,加强补肾作用。
药用:山茱萸10 淮山15 熟地15 丹皮10
茯苓15 泽泻10 杜仲15 牛膝10
川芎6 枸杞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已无头痛症状,偶有轻微腰酸痛,嘱其口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1月断后。
按: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多予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治疗。包括前面的中医医师,也是活血化瘀治疗。但该患者老年女性,头痛呈空痛,伴有腰部酸痛症状,属肾虚头痛。故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方药对证,故能取效。临床治疗头痛时,不可一味活血化瘀,只记得血瘀这一证型。要辨证论治。
评语:临床治疗头痛,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有肾虚的情况,所以老年患者的头痛应注意辨识肾虚头痛,该证型头痛,常见空痛,而且伴有腰酸腿软的情况,选用补肾药物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