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 男, 23 岁。
2015 . 5 . 10 初诊。 主诉: 面部丘疹反复发作 1 年余, 加重 2 个月。
初诊: 面部丘疹, 时有瘙痒, 以额部及两颊为甚, 小者呈粟粒状可挤出白色 分泌物, 大者呈脓疱结节状红肿触痛, 自觉胸膈以上部位发热阵作, 面赤恶热, 心烦口渴, 夜寐不安, 饮食尚可, 大便秘结, 4 — 5 日一行, 小便色黄, 个人平 素喜久淋浴, 甚者可长达 1 小时。 舌尖偏红, 苔稍厚微黄, 脉稍弦近数。 处方: 连翘 10g 黄芩 10g 栀子 6g 薄荷 6g淡竹叶 10g 防风 10g 苦参 10g 神曲 10g 甘草 3g 元明粉 ( 冲) 5g 大黄 (后入) 6g 6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二诊: 2015 . 5 . 17 , 药后面部丘疹大减, 小者明显消退, 大者颜色变淡, 肿 痛亦减, 面部已不觉痒, 服药期间大便每日一行, 自诉便后通体舒畅,胸膈以上 郁热亦不再发。 故前方去防风、 苦参, 加枇杷叶 1 5g , 桑白皮 1 5g 以增清肺泻热 之力。
体会: 痤疮一证, 古有 “ 肺风粉刺 ” 之称, 好发于青壮年, 临证屡见不鲜。 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劳汗当风, 寒薄为皶, 郁 乃痤。 ” “汗出见湿, 乃生痤痱”。概而言之, 痤疮多缘素体阳热亢盛,过食肥 甘厚腻, 肺胃湿热氤氲, 复感风热毒邪, 经脉气血郁滞, 久则痰瘀互结。 此案属上中二焦火热证,患者自觉胸膈以上部位发热阵作即为明证。肺胃积 热, 复感风热之邪, 外不得疏泄以客于肤表, 故见面部痤疮, 时有瘙痒; 内不得 发越以上下攻冲, 故面赤恶热, 心烦口渴; 燥热腑实而大便秘结, 热扰心神则夜 寐不安; 加之患者平素喜久淋浴, 湿邪外受, 与风热之邪相互搏结, 蒸郁而蒙蔽 于上, 营卫气血愈加壅滞, 遂酿成此病。 《经》 曰: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 ” 方用凉膈散加减治疗, 药 取连翘、 薄荷、 竹叶、 防风等轻清之品宣透表散, 疏风清热, 发其火郁; 黄芩、 栀子、 苦参等苦寒之属清泄胸膈, 泻火除烦, 燥湿解毒; 神曲护胃和中; 甘草调 和诸药; 此处妙在大黄配芒硝, 假阳明为出路, 通腑泄热, 釜底抽薪。诸药合用, 泻火通便, 清上泄下, 火热之邪在上得以清解,在下导之从二便分消,邪气自然 无所遁逃。 启发: 1 . 李师重“整体观念 ” , 此案运用“上病下取”之法, 主在通腑治肺, 盖肺与大肠相表里,为中医运用“整体观念 ” 指导临床的体现之一。 2. 大便一通, 邪有出路,火热自泻。 “以泻代清 ” 之法可广泛运用于三焦火热实证,疗效颇佳, 可资效仿。 ( 此案佳) ( 朱立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