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某, 女, 22 岁。 2014 . 4 . 6 初诊。
主诉: 反复腋下异味 10 余年。 初诊: 患者缘于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腋下异味, 天热时甚, 自述于 公共场所尴尬不已,平素汗多色黄,腋下汗出,严重时可沾染于白衬衫,现症见: 腋下异味, 伴心烦恶热, 喜冷饮食, 口干却不多饮, 神疲困倦, 入寐困难, 大便 粘腻, 小便色黄, 月经正常, 经行腰酸, 查面色偏红, 两颧及额部散在痤疮, 舌 体偏红, 苔腻微黄, 脉弦滑数, 两尺稍沉, 左脉稍细。 处方: 生芪 1 5g 当归 10g 黄连 5g 黄柏 10g 黄芩 10g 生地 10g 六一散 ( 布包) 15g 6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二诊: 2014 . 4 . 13 , 药后症减, 腋下异味好转, 汗多改善, 故仍予前方, 续服一 周。
体会: 腋臭一证, 多由于体内湿热蕴滞, 熏蒸肌表所致。 本案患者反复腋下 异味 10 年余, 其味臭难闻, 乃因平素汗多, 汗液积于腋部, 不易蒸发, 聚生臭 气, 故本病可从汗证论治, 汗止则异味自除。 汗乃阳气蒸化津液, 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故《素问·阴阳别论》 曰: “阳 加于阴谓之汗。 ” 正常汗液有调和营卫, 滋润皮肤, 调节体温之功, 若当汗出而 无汗, 不当汗出而多汗, 或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 均属病理现象。本案患者自青春期始发病,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 , 诸脉皆盛, 阳气热较旺, 然因平素饮食不 节, 恣食肥甘厚味, 致使脾胃运化不及, 内生湿热, 阳热亢盛, 则迫津外泄。 ( 病案未曾交代饮食习惯, 不可“无中生有”)热病日久, 伤阴耗气, 。 汗为津 液, 久汗则阴液亏少,故形成虚实夹杂之象,为阳盛阴虚之证。 (未见阴虚症状) 阳热燔津, 汗多且色黄沾衣为火热逼津外泄, 湿热迁延不去;故患者恶热口干尿 黄, 面赤心烦舌红乃内热之象; ; 面赤心烦舌红为虚火上炎之征。 汗多且色黄沾 衣为火热逼津外泄, 湿热迁延不去;其脉数, 两尺稍沉, 左脉稍细, 为阴液不足 湿热壅遏肝胆经脉之应。 李师予以当归六黄汤合六一散化裁。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 原方为治疗阴虚火旺之自汗证, 张景岳亦说: “阳证自汗或盗汗者, 但察其脉证 有火, 或夜热烦渴, 或便热喜冷之类, 皆阳盛阴虚也, 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 ” 方中用黄芩泻上焦火, 黄连泻中焦火, 黄柏泻下焦火, 三药不但令三火得其平, 更能苦寒燥湿, 为治疗温热之要药。 当归养血增液, 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入肝 肾而滋肾阴。 二药合用, 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 共为君药。 臣以黄连苦寒清热, 善泻心经之火, 心火清则诸经之火自降。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 阴。 君臣相合, 热清则火不内扰, 阴坚则汗不外泄。 汗出过多, 导致卫虚不固, 故用黄芪为佐, 一则固表, 二则摄阴, 且又合当归益气养血。 湿为阴邪, 热为阳邪, 湿热裹结, 如油入面, 难分难解, 故去原方滋腻之熟 地, 加六一散清热利湿, 使邪有出路。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泻火, 固表止汗, 兼 以清利湿热之功, 且滋阴而不留邪, 利湿而不伤阴。 ( 谢涵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