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某, 女, 23 岁。 2012. 8 . 1 初诊。
主诉: 发热 2 天。 初诊: 2 天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发热, 体温 38.5 ℃, 伴咽痒咳嗽, 痰多稍 黄, 胃脘时痛, 口不干苦, 二便尚可, 咽部红肿, 舌红边紫, 舌苔黄腻, 脉来细 弦。 平素月经周期正常, 无血块, 无痛经, 经行乳胀。 处方: 杏仁 10g 白豆蔻 6g 薏苡仁 30g 川朴 6g 半夏 10g 通草 6g 滑石 1 5g 淡竹叶 10g 桑叶 10g 菊花 10g 羌活 8g 3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体会 1 :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原文: “头痛恶寒, 身 重疼痛, 舌白不渴, 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 状若阴虚, 病难速已, 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 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 润之则 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 本方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 淡渗利湿药于一炉, 通畅三焦气机, 气化则湿化, 配伍精当, 为李师治疗外感病 常用方。 李师治病, 独重状态, 注重四诊合参, 着重状态要素, 要求“全面、 客 观、 系统 ” 收集 “ 天、 地、 人、 生、 心、 社三观参数 ” 信息。 “ 人与天地参 ” ,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 四周闽江环绕, 湿气较重, 故该地外感之病多夹湿邪。该患 者大暑节气新病感发热、咽痒、咳嗽咳痰、咽部红肿为外感之病,病位在肺,病 机为暑湿外感, 肺失宣肃; 结合无明显恶寒, 就诊时间为盛夏大暑节气, 此季暑 湿较重, 舌红苔黄腻等症可判断病性以风、 湿、 热为主, 其中以湿邪较为明显; 故选三仁汤为主方祛湿清热,加桑菊疏散风热,配羌活增强祛风除湿功效。三仁 汤本为湿温而设, 若以湿邪为主而热不明显, 则李师常去滑石以防过寒伤胃。 ( 余光椿整理 )
体会 2 : 中医学强调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 其中,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 同地区的地理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福建地处东南, 依山傍水, 温热多 雨。 《素问 · 五常政大论》曰: “ 地有高下, 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 ” 故福建居民体质多湿多热,发病亦多以湿热为患, 即使外感风寒, 也多从之而成湿热之证。 本病为外感发热, 属于湿温范畴, 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粘滞, 与热相 合, 蕴蒸不化, 胶着难解, 叶天士曾言: “湿也, 热也, 皆气也, 能蒙蔽周身之 气。 ” 吴鞠通认为: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 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亦 化也。 ” 故治以三仁汤清热化湿, 使湿利热清而肺气宣, 外邪得去而卫外得固, 同时宣畅气机, 脾胃安则中气健而绝湿邪之源,加桑叶、菊花疏风止咳,羌活祛 风胜湿止痛, 诸症自除。 李师认为夏季福州地区“感冒 ” , 常迁延日久, 大都因于湿热为患, 常迁延 日久。三仁汤功主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方中三仁为君药,有杏仁宣上焦肺气, 此即宣上, 《本草通读》 曰: “ 功专降气, 气降则痰消嗽止; 白豆蔻芳香化湿, 行气宽中, 转枢中焦, 此即畅中。 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 中焦健运, 则气机升降协调, 此即畅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 疏导下焦, 使湿或湿热从小 便而去, 此即渗下, 张介宾《本草正》 曰: “薏苡仁, 味甘淡, 气微凉, 性微降 而渗, 故能去湿利水, 以其利湿”。同时配伍滑石之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解暑; 通草、 竹叶甘寒淡渗, 以助清热利湿之功; 半夏、 厚朴行气化湿, 散结除痞; 。 诸药合用, 宣上, 畅中, 渗下, 使湿邪从三焦分消, 可起到宣肺、 止咳、 化痰、 理气、 和胃的作用, 用来治疗湿热感冒或兼咳嗽咳痰,尤其是感冒兼脾胃病湿热 者, 每获良效。 (刘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