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某, 男, 62 岁。 2014 . 12 . 30 初诊。
主诉: 手足关节疼痛、 肿大变形 3 年。
初诊: 手足关节痛, 关节肿大变形如块状, 夜间痛甚, 时觉肢热, 但头汗多, 动则气喘, 口干口苦, 急躁易怒, 夜尿频数, 夜寐尚安, 大便自调, 言语欠畅, 行走不稳, 坐轮椅就医, 面色黯淡、 虚浮, 舌红, 苔白腻, 脉弦稍滑。 既往史 : “ 中风” ( 多发腔梗, 双侧基底节陈旧多发微出血), 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压, 行冠脉支架置入术三次。 长期嗜酒。 处方: 黄柏 10g 苍术 10g 薏苡仁 30g 威灵仙 20g 忍冬藤 15g 山慈菇 8g 丹参 1 5g 熟附子 ( 先煎) 8g 6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二诊: 2015 . 01 . 6 , 药后症减, 四肢疼痛减, 无发热, 气喘减, 但汗多, 口臭, 急躁易怒, 时有涕中带血, 口不干苦, 纳可寐安, 二便自调, 面色黯黑, 虚浮, 舌红暗, 苔白中根稍腻, 脉弦滑。 处方: 黄柏 10g 苍术 10g 薏苡仁 45g 威灵仙 20g 丹参 15g 忍冬藤 15g 生芪 20g 元胡 10g 熟附子 (先煎) 8g 6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三诊: 2015 . 2 . 3 , 药后平顺, 疼痛发作次数减, 肿块缩小, 口臭减, 口干, 舌偏 红暗紫, 苔厚微黄, 脉弦。 处方: 黄柏 10g 苍术 10g 忍冬藤 15g 元胡 10g 威灵仙 20g 薏苡仁 30g 丹参 1 5g 生芪 20g 元胡 10g 山慈菇 8g 熟附子 (先煎) 8g 6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日 2 次。
体会 : 李师时常要求四诊信息采集要“全面、 客观、 准确 ” , 如患者病情 复杂, 更需准确抓住主症进行辨证论治。该患者中风后年余, 坐轮椅就医, 在采 集病史上易将此为主症, 而忽略了主要矛盾“四肢疼痛 ” , 此为初入临床者易犯 错误之一。 《血证论》 云: “身体不仁, 四肢疼痛, 今名痛风, 古曰痹证。 ” 该 患者诊为 “ 痹证 ” 。 《素问 · 痹论》 指出: “ 风、 寒、 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 并指出“留连筋骨 者痛久 ” , 病因为风、 寒、 湿, 除此之外还有因热、痰、 瘀所致。 患者四肢关节 肿大、 变形、 疼痛, 病变累及筋骨、肌肉、 关节, 经脉闭阻, 不通则痛。 痹证日 久, 亦累及脏腑, 出现动则喘促、 急躁易怒、 小便频数的心、 肝、 肾三脏之病。 《难经》 云: “腧主体重节痛。 腧者, 脾之所主, 四肢属脾。 ” 《 内经》 云: “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 ” “湿淫于内, 治以苦温, 以苦发之, 以淡渗之。 ” 李 师辨此病之病因,拟方以二四妙散丸去牛膝清热燥湿,益以威灵仙、忍冬藤利湿 通络, 山慈姑化痰散结, 丹参活血化瘀, 熟附子温化寒湿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兼 防诸寒药凝涩经脉之药, 疗效甚著。 处方中威灵仙者, 《本草备要》 云: “其性善走, 能宣疏五脏, 通行十二经络。 治中风头风, 痟风顽痹……性极快利, 积疴 不痊者, 服之有捷效。 ” 故治疗痛风之疾, 李师习用此药。 ( 杨小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