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7
医 案
指导老师: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时间:2020. 4.17 地点:门诊中医科
欧xx 男 80岁
初诊:反复心悸、口臭数月,大便干结如羊屎状,排便费劲,口干,纳寐可,小便调
查体:舌红苔白浊脉滑
中医诊断:心悸(痰浊证)西医诊断:心悸
方药: 黄连3 茯苓10 法半夏6 甘草3
枳实12 竹茹10 陈皮6 丹参10
瓜蒌10 太子参10 五味子6 薏苡仁10
麦冬10
×7剂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5.8
口臭心悸改善,排便较前顺畅,血压控制欠佳,波动在150/89mmHg左右,踝关节双侧对称性浮肿,余无不适。
查体:舌红苔薄黄脉滑
方药: 党参10 茯苓10 丹参10 白术12
陈皮6 泽泻10 猪苓10 薏苡仁10
厚朴9 车前子15 黄芪10
×7剂 水煎服,日一剂
按: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本例患者平素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致心悸。以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全瓜蒌,以加强清火化痰通腑之功。火热伤阴者口干,加麦冬滋阴养液。老年患者正虚为本,痰热减轻则心脾气虚成为主要矛盾。脾虚水湿不运,浮肿故因随证转变治疗方向,以建运脾胃、调节水液代谢为主,正是陈老师临证时要求抓主症进行诊治的精髓。
指导老师批阅:《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治疗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