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5

2020.10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童铷烯经典学习心得读后感4(2020)
浏览:1349次时间:2020.10.25

指导老师: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痞证”与“泻心汤”方诊治学习心得

    所谓“痞”,是患者自觉心下堵塞胀闷不舒,按之却柔软不痛的一种病状。《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鞭而满”等等,陈老师总结其辨证要点为“似痛非痛、似饥非饥、似饱非饱”,“自觉不痛、按之不痛”。与大陷胸汤之结胸证之心下痞鞭疼痛,是为鉴别要点。

《伤寒论》云痞证的成因“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本人自接触临床诊疗工作始至今对这一情况仍未能名状。陈老师辨病为“痞证”者,多见胃脘不适或食欲变化之症状。少许为心悸之证。痞之病机,总由气机痞塞心下所致,痞证类型甚多,根据其病邪性质的不同和临床表现之异,常见热痞、寒热错杂、中焦虚寒。

热痞,为单纯热聚心下,气机痞塞所致,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属单纯热痞(寸关脉浮,烦渴,苔黄等)、“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为热痞兼表阳虚证。二者均以“心下痞”为主证,一个伴内在热象,另一个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并见恶寒汗出(表阳虚证),此处应注意与“热痞兼表证不解者”鉴别。  

寒热错杂之痞证是指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痞塞所致,为临床最为常见之证型,其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证在临床广泛使用,衍变极多,疗效甚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以心下痞为主证,见呕逆、肠鸣、下利等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显著特征。三者病情偏重之不同是临床运用掌握的重点。半夏泻心汤证偏重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适用于呕逆之症较为突出者;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故有干臆食臭的特征,且心下痞、肠鸣较半夏泻心汤证加重者,生姜可温、化寒湿,生姜泻心汤宣中和胃,散水助食助消化,故用半夏泻心汤减少用量,重用生姜为主药,既能温胃散水,又能畅胃开痰下食,起到助消化的作。甘草泻心汤证对于脾胃偏虚弱者,有明显下利的(“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较为适合,虚证较为明显,重用炙甘草补中虚、调和诸药之性,中焦虚寒之痞源自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气结于心下,亦可致痞。如桂枝人参汤证之“心下痞粳”,太阴病提纲中之“若下之,必胸下结粳”,显然皆属中焦虚寒之痞。在证候上,其痞多属必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苔白,脉缓弱等太阴虚寒证,且重在太阴虚寒证,其中下利之症状尤为突出,原文谓之“自利益甚”,“利下不止”,即突出说明其证以虚寒下利为主,是与寒热错杂之痞的不同之处。

 除去临床症状之外,关于如何辨治选用泻心汤诸方,叶天士曾有指导。泻心汤论治健脾之为病运用广泛,属中焦之病,因此舌苔望诊意义较为突出。《外感温热病篇》云 “人之体,脱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脱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叶氏既提出了辨痞满的舌象鉴别,又指出了应用开泄和苦泄的不同,确实是经验之谈。值得后世医者认真体会推敲。陈老师运用泻心汤方时,首以分清湿热偏重而辨证用药,热偏重而舌苔黄浊的,用苦泄法,湿偏重而舌苔白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燥的,则多选用开泄法。年轻医者临证之时不可见苔黄即投之以大剂清热利湿,仔细诊查寒热虚实之比而精准选药。

指导老师评语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临床应用灵活应熟练掌握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