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1

2019.02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黄楦槟经典学习心得读后感2(2019)
浏览:1401次时间:2019.02.21

大承气汤条文读后感

大承气汤是临床常用的一伤寒方剂,《伤寒论》中涉及的条文如下: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憾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本方主治为阳明热结证,系由伤寒或温病,外邪化热入里,损伤津液,与肠中燥屎相结,腑气不通所致。

前人用“痞、满、燥、实”四字来概括,“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有燥屎;“实”即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阳明之气旺于申时,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热盛外蒸则可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肠中燥屎,邪热煎逼津液从旁而下,则见“热结旁流”;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而脉沉实,为热盛津伤,燥屎内结之征。若里热闭阻,阳气被遏,可见热厥;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可见抽搐;热扰神明,则见神昏,甚则发狂。

上述诸症皆为实热积滞阳明,腑气闭阻,热盛津伤。此病重势急,治当峻下热结,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制服中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冲溶芒硝,即“生用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和,盖生者气锐而先行,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伤寒来苏集•卷三》)再增峻下之力。本方通下肠腑,使胃气得以下行,阳明通畅,故方名“承气”;而四药相合,药力峻猛,更加煎煮得法,有峻下热结之功,所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约大也。”(《温病条辨》)泻实通腑与行气宽肠配伍,泻下力峻。

现代研究表明,大承气汤具有促进术后患者血浆胃动素浓度恢复的作用,使分泌高峰提前出现,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清除肠道内细菌和毒素,阻断肠道的启动作用,减少了炎性递质的释放,枳实含挥发油并含黄酮苷,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胃肠运动节律增强。大承气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保护胃黏膜,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粘连松解。

多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早期、蛔虫性肠梗阻、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胃石症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昏谵、惊厥发狂、便秘及苔黄脉实者。

陈师云:大承气汤临床运用广泛,凡见“痞、满、燥、实”四证,可加减运用之,无论是内服还是灌肠,均功效力宏,治疗效果显著。热结不甚、年老体弱及孕妇者不宜用。以下为陈师使用大承气汤验案:

林某,男,40岁,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腹胀,胸脘有闷塞,指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陈师考虑阳明腑实证,予以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处方:大黄20(后入),芒硝30,枳实20克,厚朴20。一剂,水煎,保留灌肠。患者灌肠后数小时,排出燥屎数枚,症状迅速缓解。按:许多手术,尤其是消化道手术患者,常常由于麻醉原因,或手术损伤原因,消化道吸收及蠕动功能大大下降,可出现中医的“阳明腑实证”,患者食之不下,大便不通,腹痛拒按,使用大承气汤灌肠,能够通腑泻浊,迅速缓解症状。但对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者,使用不宜。

 

老师评语:

大承气汤,药简力宏,临床在一些急症、重症患者中使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药力俊猛,对年老体弱患者要慎用,孕妇忌用。临床使用应注意认真查看病情。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