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3

2018.03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黄楦槟月记18.3咳嗽
浏览:1744次时间:2018.03.23

 

指导老师:陈金水教授

继承人:黄楦槟

时间:2018.3

 

咳嗽辨证论治体会

 

中医辨证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医学心悟·咳嗽》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外感六淫皆可以引起咳嗽,但以风邪为主。内伤咳嗽中痰湿犯肺者居多,常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

对于咳嗽,历代医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究其源头,大致都来源于《素问.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原因主要在肺,却又不局限于肺。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陈老师云:对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这一特色的经典体现,不仅对中医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西医临床也具有意义。

余曾治一患者,中年男性,胃癌术后数月,出现咳嗽,为排除肿瘤复发转移,入住胃肠外科,经过肺部CT、胃镜一系列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甚至请呼吸科会诊,因炎症指标正常,无抗生素使用指征,予止咳化痰治疗,症状无改善。后请我科会诊,探视病人,细问,患者偶有嗳气症状,思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考虑为脾胃功能异常,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咳痰。结合舌质淡,苔白腻,脉弦。予“香砂六君丸”加减,口服5天,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殆尽。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失和降,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发为咳嗽咳痰。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现代医学,消化功能异常,胃排空功能下降,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部,从而出现咳嗽,甚者可出现哮喘。本例患者即是这种情况。

总之,临床工作中,我们治咳不只是要治肺,也要考虑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对肺气宣降的影响,从而做到根据不同的病位病症而选取不同的药,使药正确归经,才会收到良好的功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疾病的传变思想。同时,应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中西医互相参考,才能对一些少见、难治的咳嗽取得治疗效果。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