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8

2023.07

李灿东:《中医健康管理学》——中医健康理念
浏览:495次时间:2023.07.18

中医健康理念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医学基本思想,即整体观念、阴阳平衡、适事为度等,具体包括适劳、顺应自然、静心、杂食、慎医慎药等。

一、适劳

     (一)适劳的含义

适劳实际上包含劳和逸两方面,要求我们既不要过劳,也不要过逸。《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记载,可见劳逸适度符合中医养生的理念。因此,我们要做到劳逸适度。

     (二)过劳过逸的危害

 过度劳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现在的青壮年来说,他们正处于奋斗的关键时期,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长时间的劳累,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人们会感觉到疲惫,少气懒言,精神倦怠,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劳累过度易耗伤心血,容易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的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疲惫时期更容易焦虑,严重时能诱发一些心理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青壮年群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过度安逸的环境,会使人们好吃懒做,懒于用脑,饱于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食用的高能量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长时间不运动造成肌肉松弛,气血运行不畅,各脏器生理功能减弱,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过度安逸的环境会使人丧失斗志,失去自我,没有信心和能力应对生活的挑战,可能会使费尽艰辛建立的美好家园毁在过度安逸的生活里。

一般而言,劳累过度常常会给人们一些提示,当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四肢无力的感觉,这就在提示运动时间过长,需要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表;当工作后出现身体不适,头晕眼花,视力模糊,提示身体需要休息,应该休息放松,而不是继续伏案工作;适度的劳累可以消耗身体多余的能量,防止肥胖的发生;适度的休息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获得足够的精力。实践证明,人体需要适量的劳动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二、顺应自然

     (一)顺应自然的含义

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认同客观世界,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找到事物的本质,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也是中医健康理念的首要法则。大自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实体,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顺应自然的内容

1.顺应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有认识自然、适应环境,与自然保持协调统一,才能健康长寿。人的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的变化规律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水土等地理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一定会形成不同的体质和差异,生活在同一个地域的人往往存在某些共性的特点。《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过“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嗜胕,故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睦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人民所患疾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能源资源优势,顺应自然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顺应四时的差异

一年随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不停运转,生物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景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错过了相应的时间,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健康保健也要与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黄帝内经》中提出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遵循不同季节的养生之道,才能够真正实现健康长寿。

中医健康理念的顺应自然,要求我们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但是,人的生长壮老已,这是自然规律,是一个生命的时序连续过程,人们应理智地追求长寿健康但不追求长生不老,从整体上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利于社会进步。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