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记4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心悸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心病病证。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可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
生脉散出自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组成,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方中以甘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温之人参为君药,益气生津以补肺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以甘寒之麦冬为臣药,人参麦冬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再佐以酸温之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养五脏之阴,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名“生脉“。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生脉散具有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为心肌收缩的能源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还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
陈教授认为,心悸为病虚实夹杂,病机多以心气虚或心气阴两虚为本,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李东垣谓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之气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但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同时可因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而出现痰浊、血瘀等标证进一步阻碍气血滋养脏腑,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故而生脉散虽为补肺气之方,却可令脏腑之气旺,精生形盛,生脉不绝。由此,陈老师临证多以“生脉散“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心悸。
验案举隅:
案1 许某某,男 67岁 ,主因“反复心悸3年,加剧1个月”于2018年4月26日初诊。该患者有“房性早搏”病史3年,心悸反复发作,不规则“胺碘酮”治疗。辰下心悸反复发作,活动后加剧,头昏蒙不适,复查“动态心电图:频发房性早搏,无气喘、胸闷,无浮肿尿少,无晕厥黑朦,口干,纳可夜寐欠佳,多梦,小便调,大便稍干。舌红苔微黄腻脉细结代。中医诊断:惊悸,辨证分型:心气亏虚,痰浊内阻。西医诊断:频发房性早搏。治则:益气养阴,方药:炙甘草9 g,丹参15 g,黄精15 g,茯苓1 5 g,薤白10 g,姜半夏8 g,竹茹15 g,首乌藤15 g,瓜蒌15 g,天麻10 g,川芎6 g,葛根10 g,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9 g,7剂,水煎服,日一剂,浓煎。
2018年5月4日复诊,心悸发作较前减少,活动耐量较前稍改善,仍有头昏重不适,口干、睡眠欠佳改善,大便调。偶有胃脘部不适,无嗳气、反酸,舌红苔稍腻,脉细。上方去瓜蒌,加砂仁5g,白术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浓煎。2018年5月18日复诊,心悸、头昏基本缓解,无再发作,夜寐可,二便调,偶有口干。上方去天麻、白术,续服7剂。
指导老师评语:生脉散组方精炼,应用久远,收效良好,后世的医者袭用生脉散这张处方,并根据心肺复杂多样的证型和结合各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衍化,既扩大了该方原有的适应范围,也提高了它的实用效果,可与其他方药联合应用。但应注意辨析病程中实邪与正气的关系,配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