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30

2019.08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童铷烯师承作业月记19.8
浏览:1335次时间:2019.08.30

附件6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痤疮又名粉刺, 临床以年轻患者多见,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程较长, 易反复发作, 对人们的外观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痤疮多发生在面部、 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 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西医治疗本病用药针对性强, 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其复发率较高, 有一定不良反应,治愈率低。由此不少年轻患者转而求诊中医。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 针对不同个体发挥同病异治的优势。

      今医家对痤疮有较全面的认识, 但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痤疮病名, 根据其临床症状总属“ 痤疿”、“ 面疱”、“ 面皶疱”、“ 面皰疮” 等范畴。« 黄帝内经» 提到本病的病机, 如“ 劳汗当风, 寒薄为皶, 郁乃痤”、“ 汗出见湿, 乃生痤痱”,本病为汗出遇风、寒湿聚凝结而成。« 外科大成·肺风酒刺» :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 «万病回春» : “肺风粉刺, 上焦火热也。”认为本病为风热袭肺,喜摄辛辣之品, 或平素血热导致肺经内生郁热, 从而发为痤疮。« 外科正宗» : “盖疮全赖脾土, 调理必要端详。”表明痤疮与脾的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气血不充, 卫外失司, 痰湿凝聚, 而发为痤疮。« 素问·至真要大论» : “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可见痤疮的发生与心有关, 心主血脉, 心血瘀阻, 营卫不和, 痤疮乃生。陈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常见于湿热体质、阳郁乃座,日久肾阴不足脾失运化,由此定位脏腑为肺脾肾三脏。,肺气郁闭、阻滞气机, 肝郁化火、上蒸头面, 肝郁痰瘀、

闭塞孔窍, 脾虚生湿、痰湿积聚, 导致痤疮发生。

邪气外束, 腠理开合失常是肺气郁闭型痤疮发病的关键, 治以宣肺解表散邪。以外开皮毛, 内泄肺气, 达到通腠理、 解郁结、利气滞的目的。« 黄帝内经» 提到“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多选用辛散透达的药物, 顺势利导, 使外邪随汗出于肌表。根据病因辨证施治,若风寒袭肺, 以辛温发散为主, 常用荆芥配伍防风, 解表散邪以宣畅气机。若风热袭肺, 以辛凉透散为要, 根据病势发展的不同阶段或程度, 用药有所差别。病势较轻, 红肿热痛不明显, 予以桑叶配伍菊花辛凉透泄, 热随汗泄; 若有过敏症状, 以僵蚕配伍蝉蜕, 宣散风热, 又可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可选用僵蚕、蝉蜕;肺有郁热,以黄芩配伍黄连, 内清透热邪;佐以生地黄、泽泻、决明子、 苦杏仁通便导热而出。肝气郁滞, 久之郁而化热, 上蒸头面, 若热入血分,蕴结肌肤, 则发为痤疮; 或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 则助长热邪; 或为阳热体 质, 阳盛则热, 更诱发、加重痤疮。此类患者需以疏肝郁、清肝火为治则, 常用丹栀逍遥散。

指导老师批阅:皮肤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变化互为表里,古语云诸于内必形之于外”。多以血热、血瘀、风邪、湿邪为实,血虚为虚,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临证悉心鉴别标本缓急。急性期生长旺盛,固然可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待红肿褪去,仍有反复发作之虞,且遗留色素沉着影响美观,酌加养血、温阳调和营卫之药,助托邪外出、预防再发。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