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5

2020.12

陈金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黄楦槟经典学习心得读后感1(2020)
浏览:1796次时间:2020.12.25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读后感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广义的“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包括了这里的“四饮”。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痰饮总的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脾胃喜温恶寒,且水饮为阴邪,阳衰则饮聚,得温则宣化,且饮邪积聚于人体又易伤阳气,所以投以温药,既可振奋阳气,行水化饮,又可开腠理,通水道,畅气机,散凝结,从而使阴阳平和,饮消津布。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陈金水老师临床善于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之证。

1:患者李某,女性,40岁,“胃脘部冷痛1月”。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近一月来反复胃脘部冷痛,饮食必热,食用温热食物能好转,自觉胃中有水感。就诊于消化内科,予多种西药口服未见效果。

查体: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胃脘痛

证属:痰饮中阻

治法:温阳化饮

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茯苓15,桂枝10,炒白术15,炙甘草3,干姜8,炒白芍15。7剂,日一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复诊,症状减去九成。效不更方,原方再进3剂而愈。

按:患者胃脘部冷痛,喜热食,胃中有水感,舌淡苔白腻,脉弦细,典型胃脘部有痰饮之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与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加干姜增强温化寒饮之功,白芍缓急止痛。方证对应,故能速效。

2:患者林某,男性,50岁,“眩晕半月”。患者半月前无诱因反复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时有咳吐痰涎,就诊于神经内科,查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于“敏使朗”口服症状无明显好转,遂就诊我科。

查体:体型肥胖,舌淡,苔白浊,脉弦。

诊断:眩晕

证属:痰饮上扰

治法:温阳化饮

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茯苓15,桂枝10,炒白术15,炙甘草3,姜半夏8,川芎10,石菖蒲10。7剂,日一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患者已无头晕发作。嘱患者少食油腻生冷食物,做菜适当放入生姜温胃化饮。

按:患者中年男性,体型肥胖,喜食油腻生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中焦健运失司,生湿化痰,痰饮上犯清窍,发为眩晕。舌淡,苔白浊,脉弦,为痰饮之象。故予饮苓桂术甘汤加减温阳化饮。加姜半夏、石菖蒲增强温化痰饮之功,川芎活血通窍。

陈师云:痰饮为阴邪,产生与脾胃关系大,故治法但温运脾阳,温化痰饮;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这一病证的经典方剂,临床可根据症状再行加减。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