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记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黄楦槟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陈老师使用蒿芩清胆汤经验
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黄芩、枳壳、竹茹、陈皮、半夏、茯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作用。
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本证多由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气机不畅所致,治疗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为主。胆经郁热偏重,故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满;胆热犯胃,液郁为痰,胃气上逆,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故小便黄小。方中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善清胆热,并燥湿。两药合用,既能清透少阳湿热,又能祛邪外出,故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四药配合,使热清湿化痰除,故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出,故为佐使药。
陈老师不仅常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发热、外感的病人,而且在失眠等病人的治疗中,也常常用到。陈师云:无论外感、内伤,凡属少阳湿热证,皆可加减运用之。
验案1:林某,女,35岁,发热5天。每日晨起37.7℃,下午热势增高至38.8℃,并前额及颞侧头痛,微汗,四肢困乏,不思纳食。小便黄少,大便如常。查体:舌质偏红,苔微黄厚,脉略数。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感暑湿。治宜清热利湿。方拟:蒿芩清胆汤加减。药用:青蒿15,柴胡10,黄芩10,竹叶10,法半夏8,茯苓10,枳壳10,陈皮5,滑石10,甘草3,白芷10,苍术10,2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按:本案综合脉证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较剧,天明得汗诸证稍减,并四肢困乏,不思纳食,结合舌质偏红,苔微黄厚,脉略数,考虑少阳经脉湿热,故选用蒿芩清胆汤为主方。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黄芩、半夏、茯苓、陈皮、竹茹、碧玉散组成,主治少阳湿热证。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可透邪外出,共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竹叶、滑石、茯苓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枳壳降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另加用柴胡和解表里、解散肌热;白芷、苍术虽为温燥之品,此为治脾胃湿阻,并防方药过于苦寒。
验案2:赵某,男性,50岁,“失眠2月”。患者2月前开始出现入睡困难,睡而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甚则彻夜不眠。伴有口苦、口干、口粘,食欲不佳,小便调,大便粘。查体:面色少华,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少阳湿热证。治法:健脾化痰,清热安神。方:温胆汤加减。药:青蒿15,柴胡10,黄芩10,竹叶10,法半夏8,茯苓10,枳壳10,陈皮5,滑石10,甘草3酸枣仁,合欢皮15,夜交藤15。7剂,日一剂,水煎服。嘱停服安眠药。
二诊:患者诉现每日已能睡5小时左右,无口苦、口干、口粘。舌质略红,苔微黄腻,脉滑数。前方再进7剂。
三诊:患者精神佳,诉每日能睡7小时左右,无明显不适。嘱注意饮食起居,作息有度。
按:陈老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嗜食肥甘厚腻,易生肝胆湿热,胆热内扰,则夜寐不安,尤其见于中青年患者。蒿芩清胆汤加减运用之,效果较好。
老师评语:
本方用于少阳湿热证,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痛,吐酸苦水,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又滑左弦为辨证要点。使用时要仔细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