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记
指导老师:陈金水教授
继承人:黄楦槟
时间:2018.5
温胆汤的使用体会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方剂。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临床多用《三因极—病证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思邈之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陈师据本地处南方,患者多痰多湿,临床常选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各种疾病,疗效甚好。
案1陈´´,女,28 岁。头晕目眩,重则恶心呕吐,甚则倾倒,行走不稳,伴头部两侧阵发性胀痛,夜寐不佳,梦多,有时心悸,口苦口干,纳谷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证属:痰热不化,阳亢风动,胃气不和。 治拟:清化热痰,熄风潜阳,理气和胃。 药用 :黄连 4g,竹茹 10g,枳壳 10g,赤白芍各 12g,白蒺藜 30g,生麦芽 40g,茯苓 30g,陈皮 10g,炙甘草 6g。7剂。 药后患者眩晕明显好转,恶呕已愈,疼痛缓解 ;复诊加葛根 15g,再服7剂,告愈。按 : 《丹溪心法》:“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符老结合临床,从痰论治眩晕,屡治不爽。诸家多从平肝潜阳着手,药选天麻、钩藤之剂,疗效欠佳。门诊眩晕病人甚多,首先应分清引起眩晕的病因,有由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酌加葛根15g,石菖蒲12g以解肌促进颈项部的血液循环以图缓解症状 ;有因血压高引起的眩晕,车前草15g,川牛膝15g利水降压,引血下行。
案2赵´´,男,62岁。反复心悸10年,加重1周。10年前渐感心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偶伴胸闷、头晕。睡前饮少量红酒,症状可部分减轻。当地医院诊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曾服用西药(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期服用“稳心颗粒”。近1周劳累后症状加重,并感口干,咯痰,痰略带黄色,胃脘闷胀不舒。夜寐欠佳,二便如常。唇暗,舌淡暗,苔厚腻根黄,脉弦。西医诊断: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证属:痰热瘀阻。治宜:宁心化痰。方用:十味温胆汤。药用:竹茹15,枳实10,茯苓15,陈皮5,法半夏10,甘草3,枣仁10,远志10,柏子仁15,夜交藤15,丹参20。4剂。复诊:心悸发作减少,无咳嗽、咯痰,继前方服1月,诸症悉除。按:本例属痰浊内生,日久化热,痰热瘀阻,上扰心神而发心悸胸痹,头晕心烦。故予以十味温胆汤宁心化痰,去熟地滋润厚腻之品,另取丹参以活血祛瘀,清心除烦。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