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1

2024.10

《中医健康管理学》——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管理
浏览:371次时间:2024.10.11
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单位体积内骨量的下降,骨组织的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出现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高,骨折风险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的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或50岁以上男性具有较高的患病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常见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较大,易发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折常会诱发或者加重原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发生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活动能力的丧失,导致患者残疾,需要长期护理,甚则危及生命。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发生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逐年上升,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一)流行病学特征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国内骨质疏松症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每年有近68.7万人因此发生髋部骨折。到2020年就会增加到2.9亿人。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全球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出现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可能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占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50%。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造成长期卧床和永久性致残。
(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并结合病史和有无骨折进行综合考虑。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以双能X线测定的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金标准”,现在已经被全世界医学界认可并广泛应用。我国目前各大医院也同样应用WHO制订的标准。骨密度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当前骨代谢状况,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对预测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预测骨转化的趋势和骨密度的变化。所以目前临床中常常采用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结合的办法监测骨量的变化。
1.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骨质疏松症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腰部及四肢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①疼痛
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四肢酸痛,活动受限.
②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症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驼背。如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腹部受压,影响心肺等内脏功能。
③骨折
日常活动或轻度的外伤会导致胸、腰椎,桡、尺骨远端、肱骨近端、股骨等部位骨折。
2. 骨密度检测
包括X线、单光子和单能X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定量B超等,除X线外均以通过检测骨矿含量或骨密度来判断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


3. 骨代谢生化检测

主要检测血矿物质成分如血清维生素D、血清总钙和离子钙、血清无机磷、血清镁等;尿液中矿物质的测定如尿钙、尿磷、尿镁等。

3.西医全科管理

(1)治疗目标  ①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腰背、四肢疼痛症状;②降低跌仆、骨折发生的风险;③维持骨吸收标志物的值低于参考值一半,增加骨密度水平;④治疗伴发的相关疾病。骨质疏松症治疗理想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用药,降低骨折风险性和维持较高骨密度。

(2)自助方案  对于初次明确诊断的患者,根据状态辨识结果分析致病风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禁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等。多晒太阳,适当户外运动,保持理想体重,情绪管理,配合药膳食疗等。

(3)他助方案

①钙剂 根据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具体情况,每日的摄入1000-1200mg的元素钙。对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可适当增加钙摄入。以减缓骨量丢失,改善骨矿化。常用的钙剂有钙尔奇、逸得乐、凯思立、活性钙、氨基酸螯合钙(乐立)、葡萄糖酸钙等。

②维生素D 对于具有较高骨质疏松症患病高风险的人群,推荐维生素D800-1000IU/d;对于有骨折的高危患者,建议补充维生素D1000-2000IU/d。一般老年人群,维生素D安全补充剂量上限为4000IU/d。常用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

③双膦酸盐类药物 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为双膦酸盐。常用氯屈膦酸盐、依替膦酸盐、帕米膦酸盐、阿仑膦酸盐、利塞膦酸盐、伊班膦酸盐、唑来膦酸盐等。

④降钙素 常用鲑鱼和鳗鱼两种降钙素。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型为200 IU/d或每次50 IU,皮下或肌内注射,根据病情,每周2-7 次;鳗鱼降钙素,每周20 U,肌内注射。

⑤雌激素类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

⑥其他 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都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但均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中医健康管理  该病当属“骨痹”“骨痿” “骨枯”等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精亏虚,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导致骨失所养,或情志不畅,外伤跌仆,寒邪外侵,致气血运行障碍,骨骼失养而发病。

(1)状态特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位证素为:经络、肾、脾、肝;病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滞、血瘀。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将骨质疏松症分为6型: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血瘀气滞证。根据证素辨证的结果和系统推荐的方案,由健康管理师选择或另行确定中医干预方案,或推荐专家会诊。

(2)辨证论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酸软疼痛,身长缩短、驼背及骨折,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并排除了其它方面的原因后则可以确诊为本病。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一般分为6种不同类型来治疗。

①肾阳虚证

症状体征:腰脊冷痛,膝软无力,腰弯驼背,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健忘恍惚,动作迟缓,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方药:
右归丸加减:山药15g、熟地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2g、黄芪20g、菟丝子15g、五味子9g、鹿胶12g、龟胶12g、丹皮10g、补骨脂10g、蛇床子10g。腰痛明显加杜仲20g、狗脊15g。四肢疼痛明显加防风10g,桑寄生15g。
桂附八味丸加减:熟地20g、蛇床子10g、枸杞子12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杜仲15g、山药15g、黄芪20g、肉桂10g、制附子10g先煎、鹿胶12g。

②肝肾阴虚型

症状体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疲乏少力、健忘失眠、舌红苔少、脉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山药15g、山茱萸15g、熟地15g、枸杞子15g、补骨脂15g、泽泻15g、菟丝子15g、丹皮15g、淫羊藿15g、牛膝15g、川断15g、鹿胶15g、蛇床子15g。

③脾胃虚弱型

症状体征:腰脊酸软疼痛、神疲体倦、四肢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脘腹不舒、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填精养髓。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白扁豆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5g、桔梗15g、莲子15g、人参15g、砂仁15g、山药15g、薏苡仁15g。

④脾肾阳虚证

症状体征:腰膝冷痛,食少便溏、腰膝酸软,双膝行走无力,弯腰驼背,畏寒喜暖,腹胀,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益脾肾,强筋壮骨。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山药15g、山楂15g、党参15g、黄芪15g、云苓15g、白术15g、续断15g、陈皮15g、薏苡仁15g、砂仁15g、天麻15g、柴胡15g。

⑤肾虚血瘀证

症状体征:腰脊刺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耳鸣。舌质淡紫,脉细涩。
治法:补肾建骨,活血化瘀。
方药:补肾活血方加减:熟地10g、破故纸10g、菟丝子10g,杜仲15g、枸杞20g、归尾10g、山萸肉10g、苁蓉10g、没药6g、独活12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