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5

2023.03

李灿东教授临证案例精选——气逆上冲案
浏览:45次时间:2023.03.15

石某某,女,32岁

2016.11.20初诊


主诉:阵发热气上冲咽喉感2年。

现病史:自觉有热气从胃脘部上冲于咽,食辛辣则加重,伴咽中异物感、嗳气、咽痒,口干欲饮,无口苦。胃胀,饭后易泻,先痛后泻,泄后痛减,便中粘液,夜寐尚安,平素性格急躁,极易烦闷,面部散在痤疮,苔白稍厚,脉弦细稍数。月经正常。

既往史:“浅表性胃炎”、“脂肪肝”病史。


 方药 

上焦宣痹汤合痛泻要方

枇杷叶 6g、郁金 10g、射干 10g、通草 3g、生白芍 15g、淡豆豉 10g、白术 10g、防风 10g、陈皮 10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2016.11.27,药后平顺,咽痒消失,仍自觉有热气从胃脘部上冲于咽,时伴欲咳,食后明显,咽中异物感,口干欲饮,无口苦,嗳气时作,餐后时有脐腹疼痛,痛而欲泻,泻后痛减,便中粘液,纳可寐安,小便尚调,舌偏红,苔微黄腻,脉细滑稍数。

 方药 

半夏泻心合栀子豉汤加减

半夏 10g、黄芩 5g、黄连 5g、干姜 6g、党参 15g、栀子 5g、淡豆豉 5g、神曲 10g、大枣 3枚、佛手 10g、甘草 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三诊:2016.12.04,药后阵发性热气上冲感消失,脐腹疼痛未发,胃脘稍胀,近日咽痛,咽红暗,咽干不痒,喉中有痰,心烦易怒,纳可,夜寐尚安,大便调,舌尖微红苔稍厚微黄,脉弦滑。月经正常。

 方药 

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 10g、黄芩 10g、黄连 5g、干姜 6g、党参 15g、神曲 10g、大枣 3枚、佛手 10g、莱菔子 10g、甘草 3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体会

本案患者初以自觉有热气上冲来求诊,伴咽部异物感、咽痒,并有嗳气,口干欲饮,食辛辣加重等症,辨为上焦郁热,以上焦宣痹汤宣透郁热,其中枇杷叶有降逆止呃之功。又患者饭后易泻,先痛后泻,泄后痛减,便中粘液,故合用痛泻要方,药后症状改善并不明显。二诊从中焦脾胃入手,平调寒热,古人云:上下交损,治在其中。患者见咽、胃、肠三者俱病,但当从中焦而治。中焦为脾胃升降之枢,升降不利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故见胃胀,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脾气不升,下而成泻,见,气上冲、痞胀、下利三症。上焦郁热,中焦气滞,下焦湿积,故治以半夏泻心汤合上栀子豉汤。将治疗重点放在中焦脾胃,因患者病发于胃脘部,食后症状加重;合上栀子豉汤宣发上焦郁热,治脾还当理气,故加入佛手、神曲疏肝和胃,佛手一药,既能疏肝理气,同时宽胸化痰而不伤阴,患者性格急躁并见口干,故用此柔润之品,而不用木香、砂仁温燥之品,全方上以轻宣郁热;中以辛开苦降、健脾燥湿,兼理气化痰;下以通因通用,消食导滞。三诊患者气上冲感消失,脐腹痛未再发。舌红不显,仍喉中痰多。郁热不显,故去栀子豉汤;痰湿难去,加莱菔一味,加强下气化痰,消积之功。


启发

一诊因患者以自觉热气上冲咽喉、咽中异物感为主症,辨为上焦郁热兼湿聚痰阻,故选用上焦宣痹汤,其出自《温病条辨》的46条“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本方出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药物组成为郁金,枇杷叶,射干,通草,香豆豉。病机为湿中夹热,郁痹上焦。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梅核气等。此案首诊侧重于上焦的症状,而略于中焦胃肠道的表现,疗效不显,后以半夏泻心汤为主,燮理阴阳,而收全效。不言之教,令学生印象深刻,对于整体观念,以及半夏泻心汤的运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