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案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黄楦槟
时间: 2020年2月18日 地点:门诊502诊室
患者张某某,男性,45岁。“胃脘部痞闷不适1月”。患者1月前开始出现胃脘部痞闷不适,偶有反酸,口干苦,睡眠不安,大便粘腻不爽。就诊于西医消化科,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予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调节胃动力等治疗,症状无好转。并出现口腔溃疡,疼痛不适。遂转诊我中医门诊。患者既往有吸烟史,平素喜食辛辣油腻食物。
查体:体型肥胖,口腔可见2处溃疡,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诊断:胃脘痛
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燥湿、健胃消痞
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用:甘草10 黄芩10 干姜6
半夏9 大枣10枚 黄连4
苡仁30 紫苏梗10 厚朴9
酸枣仁15
7剂,日一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患者胃脘部痞闷不适症状大减,无口干口苦,睡眠可,大便正常。
再予原方5剂。
随访,患者已无症状,嘱其戒烟,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按:患者中年男性,有吸烟史,平素喜食辛辣油腻食物,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故见胃脘部痞闷不适,有反酸,口干苦,睡眠不安,大便粘腻不爽。呈现一派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之象。方选甘草泻心汤,并予薏苡仁增强健脾清湿热之效,紫苏梗、厚朴理气消痞,酸枣仁安神。全方共奏清热燥湿、健胃消痞之功。甘草泻心汤非但治疗狐惑病,还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临床常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
指导老师批阅: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狐惑病经典之方剂,然不可将该方的运用仅限于狐惑病,临床凡见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之证,无论什么病,皆可加减运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