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标本病传论》读后感
本人在临床中,有时碰到病人诉说的症状,五花八门,常给辩证处方带来困惑,时时举棋不定。重读《素问·标本病传论》,复有收获。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以邪正关系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言,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先后病言,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就表里病位言,则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在疾病过程中,标和本是客观存在 的。所以,就有“治病求本”一说,也只有分清标本,才不致被错综复杂的各种症状所迷惑,才能 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正确的治疗。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有些疾病,用药后只可治标,不可治本。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入手,针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先治本后治标,即“治病求本”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总原则。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本质。只有通过综合分析,透过现象寻找到本质,找出原因,才能确立相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头痛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阳上亢所致要用平肝潜阳法,外感头痛用解表法,痰湿头痛用燥湿化痰法,瘀血头痛用活血化瘀法等。临证时要善于从复杂的表现中,透过现象,找出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达到治疗的目的。余尝遇一患者,中年女性,因胃脘部偶有轻微闷痛,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后胃痛症状越来越重,反复恶心欲呕,伴有烦躁、失眠,曾求治于多位中医及西医医师,予保护胃粘膜、止吐、安神中西药治疗,均无疗效。后门诊偶遇我坐诊,报着试试的态度就诊。余感困惑,为何仅仅是一个浅表性胃炎,为何前面诸医,均无疗效呢,思及“治病求本”,因是未找到疾病之本,故疗效不佳。遂细细询问患者,从发病前至现在,不漏过每个细节。原来,患者本有“洁癖”,胃镜检查前症状不明显,行胃镜检查时,看到病人众多,一个接一个检查,觉得胃镜“不干净”,检查后总觉得胃脘部不舒服,还总恶心欲呕。因此,恍然大悟,原来是心理因素作怪,这“心结”就是她疾病现在的“本”。向她仔细解释胃镜器具是经过严格消毒的,是不可能传染疾病的,并领她到胃镜消毒间现场参观了一下,患者心里彻底释然,并予健脾和胃中药口服数天,患者复诊告愈。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然而标本先后的治疗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的缓急灵活处置。本篇指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对此,张介宾解释说:“诸病皆先治本,而唯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藏府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一般来说,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机,甚则危及生命。本篇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举例而已。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大出血的病人,应及时止血,因为出血这“标”很急,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又如“高血压危象”患者,血压升高显著,患者头痛欲裂,烦躁不安,生命征不平稳,应先降压,待生命征平稳,再考虑“肝阳上亢”,还是“肝肾亏虚”,还是其他原因,再治“本”。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例如痢疾患者,饮食不进是正气虚(本),下痢不止是邪气盛(标)。这时标本俱急,须以扶助正气药与清化湿热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标本同治中也有区别,如果正气不太虚,邪气还盛,扶助正气药可以少用些,清化湿热药可以多用些:如果正气大虚,邪气稍衰,扶助正气药必须重用,清化湿热药可以少用些。这些治法都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眼的。
总之,我们在临证中,因仔细分析病情,探求疾病的本质,辨别“标”和“本”,并结合病情,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决定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