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7

2020.09

黄宗勖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案一则
浏览:2147次时间:2020.09.17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疾病。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疾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胃脘痛在西医治疗中多采用杀菌、抑酸等方法缓解患者症状,但临床效果不理想,患者在治疗后药物副作用大并且容易反复发作。中医针灸在临床治疗胃院痛的治疗中运用广泛,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对于胃院痛急症及慢性胃脘痛的止痛效果立竿见影,值得临床推广运用;而针刺配合其他疗法,如针灸兼施、针药结合、针灸配合穴位注射等收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趋势。

本文介绍黄宗勖教授运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及食疗治疗慢性胃脘痛验案1例,疗效确切,后传承者借鉴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验案介绍如下。

1.案例

1.1病史

高某,男,36岁。1964年5月27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7、8年,时轻时重,每于饭后2~3小时发作,持续至次进食才停止。脘部胀闷,饭量减少,夜寐欠佳,大便溏薄。先后经福州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口服“氢氧化铝片、胃舒平、维生素B片”以及注射胎盘组织液和内服中药等均未觉有显效。检查:身材矮小,形体消瘦,营养欠佳,肌肤甲错,脐部右侧有压痛,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它无异常发现。舌苔薄,脉弦细。

1.2辨病辩证分析

患者以“反复胃脘痛、腹胀、纳少、便溏”为主要症状,属祖国医学中“胃脘痛病”范畴。患者胃脘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脾虚不运,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故见腹胀、纳少、便溏,长久营养摄入不足致身材矮小、形体消瘦;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痛,且压痛局限在脐部右侧;久痛入络,血瘀伤络,致脉络失养,故见肌肤甲错,脉弦细。四诊合参,辩证为“脾胃虚弱,血瘀气滞证”。

1.3治法及具体操作

本病治宜健脾和胃,活血化淤。取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厥阴经、任脉。处方: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针刺背部两侧脾俞、胃俞,穴区皮肤经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25mm毫针直刺15~20mm,患者得气后,行针刺补法,并留针30 min,每间隔10 min 行针一次,在留针期间辅以艾条熏灸穴位。然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取两侧中院、内关,穴区皮肤经常规消毒后,上述诸穴均行常规针刺,行针刺补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留针期间辅以艾条熏灸穴位;取两侧足三里,以2毫升注射器(5号半针头)抽胎盘组织液,每穴注射0.5—1.5毫升。开始1星期每日针灸穴位注射1次,症状好转后隔日治疗1次。

患者经连续针灸加穴位注射1星期后,疼痛显著减轻,脘闷消失,夜寐转佳,饮食增进。仍守原穴改为隔日治疗1次,经治3星期后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续治1周,并嘱其三餐饭前服纯蜂蜜1汤匙,连服5个月。半年后钡餐造影,龛影消失,而告痊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2.按语及体会

本案例诊断明确,为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痛、胃脘痛、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关系较为密切。多由于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气滞血淤;或因饮食失节;或劳伤脾胃,胃失和降所致。本例由于气机郁滞,久痛入络,气滞血瘀,瘀伤络脉。故取中脘、胃俞,俞募相配,以调整脾胃功能。脾俞能补中土益中气;内关可开胸脘之郁结和气而定痛;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可扶益中土,为治胃病之要穴,又该穴结合胎盘组织液注射,能对治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难愈病起到促进愈合修复的作用。经临床观察提示,胎盘组织液穴位封闭注射用于治疗溃疡病效果理想,其有效成分能加速溃疡面肉芽组织形成,增强组织细胞的修复,再生及疤痕化过程,增强消化系功能和机体免疫力。本组穴位针、灸合用,能鼓舞中气,有扶正祛邪、增强体质之功;穴位胎盘组织液注射能促进溃疡面自我修复愈合;再配以长期饭前服纯蜂蜜1汤匙,增强补中益气,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现在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淤血阻胃证、胃阴亏虚哼、脾胃虚寒证。本案例中患者存在以下症状:长年胃脘痛、得食痛减、纳少、便溏,辨证分型更接近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据中医文献表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中医胃脘痛病中最多发常见的证型。黄宗勖教授后传承者在临证中多见胃脘痛患者症状亦多属脾胃虚寒,借鉴此案例疗法运用于临床,治疗虚寒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病150案例,获得较好疗效,故介绍本验案以兹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胃脘痛提供借鉴参考。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