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东教授临证案例精选——泄泻案
浏览:706次时间:2023.10.31
基本信息
刘某某,男,36岁。
2017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腹泻1日余。
现病史:缘于1日前因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脘痞,肠鸣泄泻,泻下稀溏,便溏如水,伴恶心欲呕,嗳腐吞酸,后于昨夜淋雨归家,突感恶寒,未觉发热,无里急后重,无下利赤白黏冻,遂于今晨前来诊治,辰下:大便如前,泻下清稀,感恶寒发热,伴头身重痛,肢体酸楚,鼻塞流涕,涕下清稀,咽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干苦,夜寐尚可,小便尚调,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来濡缓。
处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广藿香10g 、大腹皮8g 、紫苏叶10g 、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10g、厚朴10g 、桔梗10g 、白芷8g 、白术10g 、荆芥10g 、防风10g、甘草3g
6贴,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后患者未再前来就诊,电话随访,自述药后诸症均缓,未再腹泻,外感之症尽除,神清气爽,一如病前。
体会
患者以腹痛肠鸣,泻下稀溏为主症,是为中医学之泄泻,其多由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内盛所致。《古今医鉴·泄泻》云:“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导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本案中患者因暴饮暴食而发病,水谷积滞胃肠,而致腑气不通,胃失和降,脾清不升,水谷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复因冬季淋雨,外感风寒湿之邪,外邪引动内邪,内外相感,共同为患,晨起则见恶寒发热之表证及泻下清稀之里证。本病泄泻与外感之证并见,病性属实,辨证当为暴泻之寒湿证,方予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和解之剂,主治外感内伤证,本方证为外感风寒湿,内伤食滞,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患者外感风寒湿,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湿食伤中,脾弱不运,气机不畅,则脘痞食少,胃脘疼痛,腹痛肠鸣;湿浊内阻,升降失常,则恶心呕吐,泻下清稀;舌淡,舌苔脉濡缓,均为外寒内湿之征,治当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中藿香性味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湿,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降逆止呕,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解表化湿,以助君药外散风寒,兼化湿浊,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燥湿止泻,共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助藿香解表化湿,厚朴、大腹皮、桔梗三药行气化湿,以桔梗升提气机,厚朴、大腹皮宽中下气,一升一降,畅中除满,以寓气行则湿化之意,上五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风寒外解,湿浊内化之功,使之气机通畅,脾胃调和,遂诸症自愈。
究其病因,可见患者内伤湿滞之余亦外感风寒湿之邪,故伴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风寒湿束表之征。李师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的同时加荆芥、防风,其中荆芥性微温,味辛,归肺、肝经,《本草从新》曰:“荆芥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清头目。”故能加强解表散风之效;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肺、脾、肝、膀胱经,《本草纲目》云:“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故能助荆芥祛风解表,除湿止痛。二者药性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以辛温解表,表里双解,疏风散寒除湿。
启发
藿香正气散作为和解表里之剂,临床中多用于夏季暑湿感冒。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而本案中患者发病季节为冬季,主症为腹痛腹泻,结合它症,诊断为泄泻,亦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以芳香化湿,疏表散寒。举上二例,足以体现中医诊病之异病同治之妙,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暑湿感冒与泄泻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前者属肺系,后者属脾胃系,二者病因存在较大差异,但因病机相同,皆为外感风寒,内伤湿阻,故而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予藿香正气散除湿畅中。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同治,与病因、病证相关,更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的病机。病机相同,方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