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6
月 记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童铷烯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痹症,或称痹证,《中医内科学》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类似于现代的风湿免疫类疾病、颈腰椎关节病等与之相类。对于痹症,历代文献论述颇详,而以《黄帝内经》为最早、最为精要。《黄帝内经》中认为痹的成因不出内外两种,外感风寒湿之邪为痹的外因,如《素问·痹论》篇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受损致正气虚衰是形成痹证的内因,例如《素问·痹论》篇曰: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阴气少,阳气多,故为病热; 阳气少,阴气多,故为病寒等,指出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以致两气相感而生病。
痹病者,尤其是蠲痹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可能导致残疾,因此及时干预,内服外熏,对缓解症状可有帮助,然辨证准确对于治疗极为重要,这就要详判病因病机。
从病因及症状分析,痹症虽有风寒湿热多种,实际临床中则以寒湿之痹最为常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并他邪而伤人体。寒湿二邪,同属阴邪,一凝滞,一重着,最易侵袭机体留着关节而发为肢体痹症,如《素问·痹论》篇所说: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说文解字》说: “痹,湿病也”。明确地指出了痹症的主要成因与特点,即与湿等特别相关。至于热痹,并非指后世所指的感受了暑邪或热邪,大多是因感受风寒湿邪,因机体阳盛或郁久化热,表现为热症而已。正与《黄帝内经》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因相符。痹有痹阻不通之义,气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热邪为患,如无湿痰瘀等因素,必不能常留机体。而现今痹症多寒湿,还与现代人戕伤阳气易感湿寒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生冷冰冻,喜饮凉茶,损伤脾肾阳气,导致机体失于温养; 常居空调环境,人为地创造寒因( 这一点在南方尤其突出) ; 运动不当,汗出湿衣,复受风邪; 药多清热解毒化瘀利湿,均可损伤脾肾阳气等等。阳气是人体的根本,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全靠阳气用事,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外常以乌头汤为主,正虚可加黄芪,肾虚则用淫羊藿、牛膝、寄生等。还可选用如补阳还五汤、葛根汤、加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化裁剪。临证更应注意脾胃功能的固护应予以重视,湿邪黏腻、久滞,这才是打持久战的基础。
单打独斗未免孤单,清热解毒之药易伤脾胃,痹证患者宜配合中药外洗,故外洗中药中可予以较大剂量清解热邪之药,如两面针、延胡索、金银花及藤类药物。熏洗时所选部位更应注意暴露时间,避免烫伤、着凉。
指导老师批阅:痹症与骨性关节炎、通风、多发性硬化等表现为肢体疼痛活动不利等多可对应。但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湿邪、旧病入络;湿邪缠绵粘滞,病去复来,尤为首要、占比最大。治疗过程注意标本缓急,攻补兼施的比例和用药时机。配合外用药物熏洗、敷药对于改善局部症状亦可有效,不拘泥于内治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