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19

2020.12

俞慎初教授勤奋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经验
浏览:2797次时间:2020.12.19


俞慎初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医疗和教育事业。早在30年代就执教于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任教务长。数十年来他热爱中医教育工作,精心培育中医后继人才,为祖国医学的振兴作出不懈的努力;在学术上不断追求探索,深研歧黄医术,行医济世,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医疗风格。兹就俞教授的治学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通治文史  根基扎实

俞慎初教授不但是一位深谙医理、医术精湛的著名中医学家,而且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医史学专家,一生通经识典,能诗善文,具有医文史哲的渊博知识。几十年来他在从医执教的同时,潜心于医史各家学说及医用古汉语的研究,临床医疗和医文史研究均成就卓著,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他一贯重视对古汉语及文史知识的学习,认为掌握一定的古文学知识,是学好中医的前提,如没有一定的古汉语及文史知识,就难以在中医学术上取得成就。所以30年代俞老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又在上海文学院攻读三年的国语文史专业知识,为今后医学上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常指出,祖国医学的精华和历代医家的丰富经验,存在于浩瀚的医学经典著作中,这些经典医书,去代久远,文字古朴,词义深奥,若无扎实的古文学基础,就难以领会经旨,掌握其要。因此要学经典著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学知识水平,要过好文字关,医文并重,不断提高文学素质,加深对经典医书内容的理解。

俞慎初教授精研古汉语文学,在六、七十年代就先后撰写《医用古汉语基础》《内经语法研究》等书稿,系统论述了中医古汉语知识和《内经》的语法特点,并多次在全省中医进修班上讲授。八十年代俞教授承担了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校勘重点古医籍任务,主持校注明代医著《李濂医史》和清代陈修园的著名医学丛书《陈修园医书十六种》。他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这批古医书进行全面整理和校订,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其中,《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校注本1991年获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银奖。嗣后他又参加卫生部主持的对重点古医籍《脉经》、《神农本草经》《针灸大成》的校勘审定工作。

他经常勉励后辈应学好古汉语知识,要练好基本功,要有计划地研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著作,认为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医理与哲理的有机统一,是古代诸子百家学说精华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要能够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若没有扎实的古文知识基础和鲜明深邃的哲理是达不到的。

数十年来,俞慎初教授在医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不但撰写出版了被誉为“中国医学史继往开来之作”的著名医史著作《中国医学简史》和《中国药学史纲》,而且精研历代医家名著,认真总结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和主要医学成就,撰写了大量研究古代名家学术成就的论文。例如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先后发表了《宋代名医钱乙与陈自明》、《李杲的辨证用药》等10余篇论文。80至90年代,俞教授又对孙思邈、刘完素、张景岳、王旭高、张锡纯、蒲辅周等古今著名医学家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对福建省的陈修园、苏颂、董奉、吴瑞甫等19位古代和近代名医的医疗特点进行评述。他在研究医学史和古代医家学说的过程中吸取了大量前贤医家的经验,从而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凡作学问,若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没有坚实的中医理论指导,则无法在中医学术上获得高深的造诣。精通医、文、史、哲知识,且融会于一体,这是俞教授数十年来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内在条件。

二、勤读精思  持之以恒

俞慎初教授读书十分勤奋和刻苦。平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时间研读典籍和医著,不断地积累新知。日间在诊务或教研工作之暇,便手不释卷、抓紧学习;晚间又在灯下夜读,或专心著述,常常工作至深夜二、三点钟。几十年来,不断阴晴寒暑,从无间断过。他常以古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名言告诫后辈,指出学习无捷径,勤奋是学医的必由之路,也是学业成功之本。凡是欲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首当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积累既久,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他主张读书要做到“五勤”,即脑勤、耳勤、目勤、手勤、足勤。具体如:

脑勤:俞老认为,学习经典医著必须认真思考,深入领会,扎扎实实地把经典医书的内容读懂弄通,重要的句段,应逐字逐行地推究研讨,力求深悟,反对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勤动脑筋、善于思索,是掌握经旨的关键。多年来他所读之书,均能精思娴研,且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推出心意。

耳勤:学医要多听多问,耳朵要勤快,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多听同仁们的各种学术见解。俞老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要不耻下问,学习他人之长。他经常以明代医家李时珍向劳动群众求教的例子教育后人。俞教授平时著述,可谓深思熟虑,结构严谨,然而每完成初稿后,总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例如50年代完成的《中国医学简史》等医书,均多次征询同道意见,力求使其所著臻于完善。 

目勤:就是要勤读医书。俞教授曾指出,历代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学医者要做好选读工作,不但要学好中医经典著作《内》《难》《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而且对历代重要的医家名著也应认真攻读,悉心研讨。俞教授常指出,学医就应多读博览,善于学习古代医家之经验,若不多读古代医著,就无法掌握中医辨证施治大法,也难以领会中国医学之精华。

手勤:俞教授认为,学医一定要手勤,要善于积累资料,多做笔记。读书时一边阅读,一边把重要的内容和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这是理解经典医书原文和累积资料的重要方法。俞慎初教授历来重视医学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凡医家名著中的诊治特色和医刊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如医学科研新成果,或医史考苦新发现、自然科学各科知识,凡可资参考,他从来不漏弃,每必顺手载入笔记或抄录成文摘卡片,有的剪辑成册,且分类收藏,数十年来如一日,坚持不懈。他所搜集的资料卡片和笔记,盈筐累箧,不下数万则。俞教授常指出,积累资料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断能帮我们开扩眼界,活跃思路,有利于临证诊治水平的提高,而且为医史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足勤:就是要多作调查采访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俞教授主张,治医要多与同道联系,走向社会和省内外医学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切磋学习心得,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多年来,俞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挤出时间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他就先后参加了孙思邈、李时珍、张景岳、张锡纯、陈修园、宋慈、徐灵胎等古代医家的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期间,他都无暇顾及各地风光,而是利用时间与参加会议的医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学术,研讨医理,并考察古医家故里文物史迹,留心收集各种医史资料。日程繁忙,收获甚多。

俞教授治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持之以恒。数十年来,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经受何种挫折,都没有动摇他献身中医的决心。在顺利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下,他加倍地为振兴中医学术而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他既无所怨,也无所求,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和经济上的困难,继续探索和追求科学的真谛。57年反右运动后,他的工资仅剩下基本的生活费,但仍完成了《中国医学简史》书稿的修订;在文革中被下放药圃劳动时,他一如既往,继续钻研,拜老药农为师,撰写了《怎样认识中草药》、《中医药临床应用》等书。他常说,整理和发掘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决心和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俗话说,“事在人为”,要学而有成,贵在持之以恒。

三、严谨治学  着意考证

俞慎初教授一生治学严谨,主张实事求是,凡事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他治学深究病机,明达医理;临证诊病,认真细致,详察精审,对一症一脉均无轻易放过。处方用药,必反复推敲,药味增损也细心斟酌,力求丝丝入扣;学术上的探讨,必求甚解,如经典文献、医家学说、方药组成、性味功效等,若存有疑义,则追根究底,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他治史方面的严谨也尤为突出,认为实事求是,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也是史书生命力之所在。平时他在医史研究中,从不满足从书本上获得的资料,而是着力于史实的考证。20世纪80至90年代,俞教授不顾自己年已古稀的羸瘦身体,利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机会,走访大江南北10多个省市,爬山涉水,四处调查考证,核实资料,从长沙马王堆、甘肃敦煌莫高窟、孙思邈药王山,到泉州湾宋代古船遗迹,以及王叔和、李时珍、徐灵胎、陈修园、宋慈等医家的里籍,他都亲临实地考察,认真采集资料,多次核对查证、分析比较,做到史实准确无误。

俞教授在史料考证的同时,又重视对今人的采访,例如他在撰写《中国医学简史》的“现代医家”部分时,曾对这些医家的后代、学生,多次登门拜访调查,或去函核实。他又对所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反复修改,有的医家传记经10多次斟酌才定稿,以求得所载内容全面和真实。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受后辈的敬佩。正因为如此,,俞教授的《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等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0世纪90年代,年老的俞教授又撰写了《王叔和的里籍、官职及著作的探讨》、《先秦记载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考证》、《明代普及医学的先驱-熊宗立的学术思想及著述考证》等10多篇论文发表,体现其忠于史实,注重考证的科学态度。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