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详情

23

2020.11

经验方:四紫汤治疗过敏性皮炎
浏览:5820次时间:2020.11.23


过敏性皮炎是指因接触到过敏性抗原导致皮肤发生的过敏反应,它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主要IgE介导。凡是有遗传性的或者是体质上对特异性抗原易感的人,在接触到各种致敏抗原时,可引起迟发型或者速发型的过敏性皮炎,过敏原具体可分为注射性、吸入性、接触性、和食入性四大类。这是一组复杂的皮肤病。常见有药物过敏、坏死性血管炎、荨麻疹、天疱疮、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接触性皮炎、痒疹、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自体敏感性皮炎等病。临床可见剧烈瘙痒、抓痕、湿疹样丘疱疹、结痂和苔藓化改变,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的皮肤病。中医学无过敏性皮炎这一病名,依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与中医文献中“奶藓”、“湿疮”、“浸淫疮”、“四弯风”等较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次证生于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藓,属风邪袭人膝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藓。”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其疮若从口出流散四肢则轻,若从四肢生,然后入口则重”等。





脏腑不调,外邪内合为最普通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失调,体内功能失调,体内湿热之邪蕴盛,伤及正气,耗伤阴血等导致肌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或外邪合于内,相互搏结,病发于机表。其中,心、肝之实,肺、脾、肾之虚都可为致病病机,但诸脏病变都离不开风邪,而肺卫不固是风邪侵犯的前提,该病与脾、心、肝关系密切,湿、风、热、瘀为其主要表现,而脾虚湿盛贯穿该病始终。

各医家对病因、脏腑各有侧重,而且辨证分型的方法亦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种证型:①风热蕴肤证,起病较急,皮损以红、肿、胀为特征性表现,程度较轻,其上用消风散加减;②湿热浸淫证,起病急骤,皮损面积大,以红、肿、胀为特征性表现,程度较重,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溃后则糜烂渗液,瘙痒灼热,伴有湿热之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服用龙胆泻肝丸;③血虚风燥证,病程长,病情反复,皮损干燥肥厚,甚至起皮脱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程度重,有抓痕及结痂,伴血虚风燥之证,舌淡,苔薄,脉弦细,治宜养血疏风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陈鳌石主任(原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认为该病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要治法。病急着以清热燥湿为主,病缓者以养血润燥为主。常以四紫汤加减治疗皮肤疾患,常获良效。

四紫汤由紫草片、紫浮萍、紫地丁、紫天葵四味药组成,具有凉血消风、清热解毒、消斑止痒等作用。其中紫草片味苦性寒,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消斑,为清血分之热而消斑之良药;紫浮萍味辛性寒,善祛风解表,兼能止痒发汗;紫地丁、紫天葵共达清热解毒之功。四药配伍凉血消风、清热解毒,消斑止痒。风热蕴肤型加防风、荆芥、蝉蜕、薄荷;风热血燥型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白芍、何首乌;如热毒炽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蚤休、连翘、板蓝根、龙胆草等;痰痒剧烈加芋环干、肉泥根、刺蒺藜、徐长卿、地肤子、白鲜皮、蛤蟆干等,湿热重者加苍术、黄柏、土茯苓、黄连等等。

验案

陈某,男,11岁。2011年7月21日初诊

自诉皮肤瘙痒2日,发热,口渴。检查:遍身皮肤红疹,舌红,苔薄黄,脉数。辨证:过敏性皮炎(热毒蕴肤证)。治法:清热抗敏止痒。

方药:紫背天葵10g 紫浮萍6g 紫草15g 紫花地丁15g 生地15g 蝉蜕6g 白鲜皮10g 刺蒺藜10g 苍术6g 地肤子10g 金银花10g 甘草3g 芋环干10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瘙痒稍减,过敏性皮炎仍有作痒。予清热祛疹止痒。

  方药:紫背天葵10g 紫浮萍6g 紫草15g 紫花地丁15g 蝉蜕6g 刺蒺藜10g 芋环干10g 白鲜皮10g 水牛角12g 白芍12g 金银花9g 荆芥15g 甘草3g。14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皮炎大都消退。予清热止痒。       

  方药:蝉蜕6g 刺蒺藜10g 丹皮12g 赤芍10g 白芍10g 白鲜皮10g 芋环干10g 地肤子10g。7剂水煎服。

按:本例患者由于热毒炽盛,出现发热、口渴,陈老以清热止痒祛疹之法治之,用四紫汤加减,加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芋环干等止痒的药物,其中福建本地药材“芋环干”是普通食用芋头的干茎,具有祛风化止痒的效果,陈老常用于皮肤病瘙痒之证。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