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院务信息公开详情

17

2015.07

关于申报201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浏览:1780次时间:2015.07.17

一、项目名称:《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

二、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

三、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立足《伤寒论》的理论本体,以临床实践为指导,借助现代医学的实验手段,对《伤寒论》病证实质开展理论的探讨,对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开展研究,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探索,通过20余年的努力,收获颇丰,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4篇,逐渐形成了系列和特色,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1. 《伤寒论》病证实质的理论研究

对《伤寒论》原文进行考证,开展六经病证的本质研究,如太阳病里、少阳病的属性等;探讨六经病证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如阴阳易与艾滋、太阳伤寒与非典等;开展《伤寒论》辨证方法的研究,如证与候的游离性、《周易》六位概念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方法论治肾脏疾病等;开展脏腑虚实研究,如提出仲景脾阴虚的学术观点等。

2. 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

以家兔为对象,使用不同比例和剂量的次碳酸铋、大肠杆菌内毒素进行攻毒,研制阳明腑实证的大、小、调胃承气汤证动物模型。在大承气汤证模型的基础上加用速尿,研制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

3. 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客观指标的确立

热毒指标,测定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血浆中分子物质、巯基之含量;阴伤指标:脱水状况的观察、血清电解质测定、血液浓缩指标的测定等;瘀血指标,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4. 土燥水竭证治法的研究

急下存阴法与甘寒生津法合用,发现甘寒生津方药对内毒素导致的细胞损伤亦有一定对抗作用,对土燥水竭证的真阴耗竭、热毒炽盛,以及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机体电解质紊乱等均适用;急下存阴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发现血瘀是“土燥水竭证”的重要病机之一,急下存阴方与活血攻下方对土燥水竭证有较好疗效。

五、主要完成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六、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张喜奎

主要贡献:

① 率先开展《伤寒论》六经病证本质及辨证方法的系列研究;

② 率先研究阳明腑实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出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土燥水竭证的动物模型;

③ 率先确立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指标为热毒、阴伤、瘀血;

④率先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研究。

2.朱为坤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和本研究成果的整理

3. 王旭丽

主要贡献:参与《伤寒论》六经病证本质及辨证方法的系列研究

4.李灵辉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客观指标的研究

5.周媛

主要贡献:参与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研究

6.陈颖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

七、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张喜奎.浅谈《周易》六位概念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J].国医论坛,1987(1):11-12.

2. 张喜奎.《伤寒论》太阳病里证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1):20-21.

3. 张喜奎.《伤寒论》厥证辨治观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1996,5(4):181-184.

4. 张喜奎,李淼.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研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2):35-40.

5.张喜奎,张振忠.浅论肾脏疾病与六经辨证[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399-402.

6.张喜奎,李灿东.论太阳伤寒与“非典”[J].国医论坛,2005,20(6):1-4.

7.张喜奎,赵先锋.大承气汤与甘寒生津法合用对土燥水竭证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6):450-453.

8.张喜奎,林文泉.急下存阴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治疗土燥水竭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3):44-49.

八、推广应用情况

1.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本项目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本质及辨证方法,明确了《伤寒论》发展过程中对病证认识的许多模糊概念,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有争议问题,丰富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内涵,有助于后学者的学习与研究。

3. 本项目研究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特点,采用复合手法,成功研制了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及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为阳明腑实证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六经病其他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4. 本项目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机理,形成热毒、阴伤、瘀血三大客观指标,确立各证的诊断标准,为该证的教学、科研奠定基础。

5. 本项目通过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探索,进一步揭示了土燥水竭证的实质,改进治疗方法,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借鉴好依据。

6.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共有论文24篇。其中有18篇论文被维普数据库收录;有17篇论文被CMCC收录;有24篇论文被CNKI收录;有12篇论文被万方数据库收录;有3篇论文被独秀知识库收录。本项目成果论文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有10篇论文被引用,被引频次为39次,其中他引29次,自引10次。

一、项目名称:《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

二、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

三、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立足《伤寒论》的理论本体,以临床实践为指导,借助现代医学的实验手段,对《伤寒论》病证实质开展理论的探讨,对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开展研究,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探索,通过20余年的努力,收获颇丰,先后承担了省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4篇,逐渐形成了系列和特色,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1. 《伤寒论》病证实质的理论研究

对《伤寒论》原文进行考证,开展六经病证的本质研究,如太阳病里、少阳病的属性等;探讨六经病证与现代疾病的关系,如阴阳易与艾滋、太阳伤寒与非典等;开展《伤寒论》辨证方法的研究,如证与候的游离性、《周易》六位概念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方法论治肾脏疾病等;开展脏腑虚实研究,如提出仲景脾阴虚的学术观点等。

2. 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

以家兔为对象,使用不同比例和剂量的次碳酸铋、大肠杆菌内毒素进行攻毒,研制阳明腑实证的大、小、调胃承气汤证动物模型。在大承气汤证模型的基础上加用速尿,研制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

3. 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客观指标的确立

热毒指标,测定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血浆中分子物质、巯基之含量;阴伤指标:脱水状况的观察、血清电解质测定、血液浓缩指标的测定等;瘀血指标,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4. 土燥水竭证治法的研究

急下存阴法与甘寒生津法合用,发现甘寒生津方药对内毒素导致的细胞损伤亦有一定对抗作用,对土燥水竭证的真阴耗竭、热毒炽盛,以及各种病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机体电解质紊乱等均适用;急下存阴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发现血瘀是“土燥水竭证”的重要病机之一,急下存阴方与活血攻下方对土燥水竭证有较好疗效。

五、主要完成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六、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张喜奎

主要贡献:

① 率先开展《伤寒论》六经病证本质及辨证方法的系列研究;

② 率先研究阳明腑实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出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土燥水竭证的动物模型;

③ 率先确立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指标为热毒、阴伤、瘀血;

④率先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研究。

2.朱为坤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和本研究成果的整理

3. 王旭丽

主要贡献:参与《伤寒论》六经病证本质及辨证方法的系列研究

4.李灵辉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动物模型客观指标的研究

5.周媛

主要贡献:参与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研究

6.陈颖

主要贡献:参与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研制

七、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1. 张喜奎.浅谈《周易》六位概念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J].国医论坛,1987(1):11-12.

2. 张喜奎.《伤寒论》太阳病里证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1):20-21.

3. 张喜奎.《伤寒论》厥证辨治观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1996,5(4):181-184.

4. 张喜奎,李淼.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研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2):35-40.

5.张喜奎,张振忠.浅论肾脏疾病与六经辨证[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399-402.

6.张喜奎,李灿东.论太阳伤寒与“非典”[J].国医论坛,2005,20(6):1-4.

7.张喜奎,赵先锋.大承气汤与甘寒生津法合用对土燥水竭证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6):450-453.

8.张喜奎,林文泉.急下存阴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治疗土燥水竭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3):44-49.

八、推广应用情况

1.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本项目探讨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本质及辨证方法,明确了《伤寒论》发展过程中对病证认识的许多模糊概念,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有争议问题,丰富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内涵,有助于后学者的学习与研究。

3. 本项目研究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特点,采用复合手法,成功研制了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及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为阳明腑实证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六经病其他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4. 本项目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的机理,形成热毒、阴伤、瘀血三大客观指标,确立各证的诊断标准,为该证的教学、科研奠定基础。

5. 本项目通过对急下存阴法、甘寒生津法、活血化瘀法治疗土燥水竭证的机理进行探索,进一步揭示了土燥水竭证的实质,改进治疗方法,提高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借鉴好依据。

6.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共有论文24篇。其中有18篇论文被维普数据库收录;有17篇论文被CMCC收录;有24篇论文被CNKI收录;有12篇论文被万方数据库收录;有3篇论文被独秀知识库收录。本项目成果论文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有10篇论文被引用,被引频次为39次,其中他引29次,自引10次。

网站导航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就诊须知
就诊流程
交通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