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记
指导老师: 陈金水 继承人:黄楦槟
(对本月的坐诊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总结,指导老师批阅)
陈老师治疗胃脘痛经验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病机: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陈老师治疗胃脘痛,强调几点:
1.要注意去除诱发因素。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如饮食不节,情志无常,起居不慎,则胃脘痛反复发作。应注意教育患者,避免这些不良因素。
2.纯虚证,或纯实证,临床少见。大多病例为虚实夹杂。
3.治疗上,喜用香砂六君丸加减。该方健脾益胃,行气止痛,有补有消。可在辩证的基础上,侧重一方面进行加减。
4.本地处于南方,近海,地域较炎热潮湿,故病人多夹杂湿热。喜用薏苡仁清湿热。另胃脘痛病人常食欲不佳,本地病人主食为大米,喜用谷芽健脾消食。
案:林××,女,61岁。反复胃脘胀痛10余年,加重1周,近1周受凉后胃脘闷胀,隐隐作痛,恶心欲呕,神疲乏力,焦虑不安。曾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此患者就诊中医前曾求诊于各家大医院消化科主任,已试用种种西药抑酸、抗HP感染、调节胃肠动力、抗焦虑抑郁等治疗,均不奏效。舌淡,苔薄浊,脉略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脾胃气虚,寒湿中阻;治宜: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味。中药:党参15,白术15,茯苓15,陈皮6,姜半夏8,砂仁5后入,木香5后入,厚朴10,枳壳10,鸡内金10,黄芪15,甘草3。7剂。
复诊:胃脘胀痛较前明显改善,仍有饱胀感,纳食较少。方:党参15,白术15,茯苓15,陈皮6,姜半夏8,砂仁5后入,木香5后入,厚朴10,枳壳10,鸡内金10,黄芪15,甘草3,淮山15,谷麦芽各15。7剂后随访,已无明显症状。
按:陈老师认为慢性胃痛皆虚实夹杂为患,由于长期生活不规律,导致脾胃受损,脾胃虚弱,成为本虚。脾胃运化失司,可导致食积内停、痰浊内生,久则郁而化热,形成虚实寒热夹杂证,在用药上应分清主次采取消补兼施之法。
老师评语:
慢性胃痛,多虚实夹杂。香砂六君汤,补中有消,临床上在其基础上加减应用,对于慢性胃病,多能获效。但使用时,应注意辨清虚和实,哪个偏重。